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

《Q&A》二部曲--台南人劇團

圖片
10/26(Sun) 14:30 @ 國家戲劇院 久違看戲心得。 下午看了台南人劇團的《Q&A》二部曲,主要延續首部曲留下的傅嚴歆(女主角)祖父母這一條線,並追尋以「聲音」為線索的兩段記憶:出車禍失憶的男主角劉憶跟著一段忘不掉的旋律回到德國柏林找尋過去;傅嚴歆得了阿茲海默症的爺爺嚴和一直痴痴念著台上那個唱著豫劇「王魁負桂英」的伶人(傅嚴歆的奶奶,堪稱神級的演員徐堰玲飾演),直到他連她的聲音都快遺忘了。 在以傳統戲曲為背景的後設戲劇作品中(像是屏風的《京戲啟示錄》、國光劇團的伶人三部曲),常常有戲子伶人們唱戲唱到分不清到底是劇中角色、還是演員自身的情感的劇情。《Q&A》二部曲中就有以1966年的中國河南為背景,描寫名門公子嚴和與豫劇名伶蕭伶之間這樣的一段故事(就是傅嚴歆的親生祖父母)。 在《Q&A》系列作品中,敘事的時空是非線性的,所以每一幕的開頭都會用影像打上「某年某月,某地」。這段故事發生在河南我想自然是連結到豫劇,但時間為何是1966年?劇情中沒有特別點出來。 但是、阿、乾、1966年,就是文化大革命開始的那一年阿!所有傳統戲曲都是要被文革的對象,能存在的只有官方的樣板戲。在劇中,嚴和在戲班後台負了對蕭伶的約定,蕭伶遂走上戲臺肝腸寸斷地唱此生最後一次的「王魁負桂英」:一個名妓桂英救了書生王魁、考上狀元後卻換來一紙休書的眼熟劇情,虛實相映,看著徐堰玲飾演的蕭伶在台上唱著段子、揮起水袖、折下身段,這一景簡直充滿無限的張力。 而這一切的敘事都發生在得阿茲海默症的嚴和腦海中,1966年梨園戲班的繁華一瞬間都在2014年的療養院中褪盡,英挺的名門公子轉眼間就化為輪椅上的佝僂老翁。 馬的這整段的處理真的讓我雞皮疙瘩掉滿地。 (話說在首部曲裡頭,傅嚴歆到靈骨塔掃墓放給奶奶聽的就是「王魁負桂英」,也埋梗埋太久了吧.......) -- 《Q&A》二部曲另一個值得看的重點絕對是整個場面的調度跟切換。雙層的舞台讓人物的流動突破一個平面的限制,每一景舞台空間界線的轉換(以及界定)、多重影像(以及時空)的投射都是劇情外的精采之處,讓《Q&A》二部曲成為一個不是用文字就能言說觀看經驗的作品。 身為觀眾看的很爽,但真的是辛苦各個設計、執行跟台上的crew們了阿(劇場黑衣人果然都是血汗錢阿…),很謝謝台

世界大劇場《八月,在我家》--綠光劇團

圖片
7/26(Sat) 14:30 @ 台中中山堂 一直滿喜歡看綠光的世界劇場系列,這檔《八月,在我家》今年三月也在台北演了好多場,但真的有想要買票去看的時候呢,有時間的場次沒好位子,有好位子的場次自己沒有時間。秉持著「沒現場看到的好戲也很難打從心底後悔」的經驗,總之就是沒去看。 直到後來去看了同一個劇本拍成的電影〈八月心風暴〉,我 後 悔 了。 同一個有張力的劇本、同樣一個數量的角色跟人物關係、發生在類似的場景裡頭,光是想像就會是一場精采可期的群像劇。 對於討論家的定義、家的和諧、家的瘡疤、家的崩解,都讓人想到動見体劇團兩年前的精采作品《 離家不遠 》,但就像是這次具體如樣品屋的舞台設計,《八月,在我家》中呈現的家庭崩解是用非常寫實又直接、撕裂的方式表現出來。不難想像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很有共鳴,因為你總是可以在這個龐大的家庭裡找到那個很像你的角色。 「我們只是因為基因的關係,意外地連結在一起而已!」 二女兒的這句話,或許是在個人主義相對興盛的年輕世代中很有共鳴的一句話吧? 不枉跑來台中看的一場戲。

2014新點子劇展《白日夢騎士》--故事工廠

圖片
5/11(Sun) 19:30 @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由屏風表演班的一些成員們重新組成的新劇團 是兩廳院的新點子劇展難得的搶票熱潮(甚至還加開兩場) 很多儀式都有延續屏風的味道 如開演前累積場次&累積觀眾人次的宣達 我看的是首輪演出的最後一場(第七場) 累積觀眾人次到第七場是一千多人之譜 大約就是屏風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話一場的觀眾總人次 相信這些過去的觀眾群是這個「新」劇團很大的助力 (更別說過去原本合作過的眾多強大演員班底) 或許是期待很高吧 但編導黃致凱寫下的《白日夢騎士》這個虛實交錯、幻想跟推理結合的故事 我相信如果用屏風原本的規模跟資源來做會很好看 (我想同一位編導之前的《合法犯罪》如果在小劇場演也顯示不出他的宏大架構、層層堆疊的精緻劇情,以及裡頭人性撕扯的張力吧。) 如何在規模縮小的同時 不會讓想傳達的概念不會跟舞台同時縮小,或許是個課題?

《第十二夜》--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創系十五週年製作

圖片
5/10(Sat) 19:30 @ 台大鹿鳴堂 2014年是莎士比亞450歲生日,同時也是台大戲劇系15歲的日子,在上半年的學期製作找來畢業校友群領軍來演出莎翁的《第十二夜》,特別有意思,而整個演出的確也很有意思,讓人看得很開心。 時空從莎翁的英國搬到現代的印度,畫面從詩意的獨白轉換成寶萊塢的歌舞。不管是英國與印度歷史上的連結,或是兩地在社會史進程上的時差,都讓這個時空的轉換很容易在觀眾的理解中成立,而且在印度的風土文化下更有一種獨特的風味(十分喜歡這次的服裝、場景、音樂及舞蹈設計)。 身為非戲劇系相關的觀眾,看莎翁的戲總是會擔心無法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或莎翁的語言而減少很多樂趣,讓人猶豫到底要不要問朋友一起去看(看不大懂也不好意思說什麼,畢竟是莎士比亞欸~),但看到這次的導演是蔡柏璋的時候立刻放心揪團,比起擔心看不懂,更怕漏看了導演這次又放了什麼有趣的巧思,充滿了屬於當代的魅力。 除了置換時空的巧妙改編之外,演員自身跟角色之間「性/別」亂中有序的總體平衡也是整場演出的巧妙安排。如果說讓女演員在劇中演出裝扮成男性的Viola是莎士比亞筆下精心設計的戲法,那讓男演員扮演絕世美女Olivia就是蔡柏璋對這個戲法的精彩回應,配合幾段寶萊塢風格的舞蹈,讓兩兩對立的排舞中的性別錯亂,如Viola(男角色女演員)帶著一群男僕跟Olivia(女角色男演員)帶著一群女僕互相爭執的大場面,達到了一個表面上看似錯置但實際上更絕妙的平衡! -- 另外話說節目本提及台大戲劇系第二屆的畢製也演出過《第十二夜》,而第二屆不正是這次主要的導演及大部分設計群校友蔡柏璋等人的屆數嗎!? 嗯,真的滿有意思的。

《春鬥2014》主場--雲門2

圖片
4/19(Sat) 19:30 @ 新舞台 基本上不大看現代舞(因為真的也是看不太懂…) 但雲門2的《春鬥》現在卻已經變成年年固定會去看一下 主要是想固定感受一下舞蹈那種對劇場使用的不同想像 打破劇場黑盒子中的思考模式黑盒子 -- 今晚總共是三支舞碼。 鄭宗龍的作品對少看舞的人來說還是很能親近,這次的《杜連魁》甚至還有明顯的敘事(拿英文朗讀CD來編現代舞真的也是滿猛的…),裡頭表現出來的焦慮感依然是一流。 黃翊《浮動的房間》是這次最符合我想舞想看到的作品(燈光跟音效設計都好棒好想下跪阿嗚嗚),也還是很能感受到黃翊作品裡頭那些近代科技的、充滿電子感的元素。 最後是布拉瑞揚跟歌手桑布依合作的《椏幹》,桑布依的歌聲讓我起雞皮疙瘩,塵土飛揚的舞台跟狂亂中有秩序的舞者群舞讓我想到去年看的《春之祭》,我想整體有點祭儀的感覺也是讓我聯想到的原因之一,不過整個節奏又是滿不同的…(恕我看過的舞太少無法列舉更多例子) -- 2014是雲門2十五週年 可能就是一種新苗茁壯的感覺吧 比起前幾年的明亮感,今年整體來說比較偏暗色系 但還是很期待看到那種粉嫩綠芽新生、充滿春意盎然感的春鬥阿 春鬥2015,我們再見!

《春麗的一千零一夜》--張閔淳獨奏會

圖片
4/13(Sun) @ 北藝大戲劇系館T205教室 晚上用一個快閃的速度去北藝大看了朋友當服裝設計的《春麗的一千零一夜》,是一名演員張閔淳的獨角戲,用快打炫風的經典女角春麗為概念(同時也扮演春麗),引出演員自身對父親也面對自己的一場自我對話。 快打炫風裡的春麗為報殺父之仇(老實說我不知道春麗原來有這種沈重的設定耶我的童年阿阿阿XD),而以女子之身進入一個殺戮的世界,但卻忽略了那個可能就近在眼前與自己對立著的父親形象。 而春麗在劇中說了一段段她的一位朋友「小春」與她 的父親之間對立的故事(踩脾酒肚、頂嘴、得知外遇、拒絕溝通⋯),的確是個你我身邊的女孩,但卻也像春麗一樣不斷跟身邊的事物戰鬥著。 是阿拜這個社會的風氣之賜我們都能興味盎然地聽別人家裡的歹誌聽的津津有味,甚至還可以把這樣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他人的故事快速地代入我們認知的一個個典型分類裡頭(大男人主義、台商、深綠、或某個心理學上的父女情結等等等),然後單憑這些切片就輕易地腦補完他人的人生。 但當這一個故事是屬於某個獨特個體的生命史的時候,作為觀眾卻還忽略一場獨白後演員流下的眼淚、套用某些典型的故事來看的話,就是一個理解上的失足,失去了一場獨角戲在內在動機上真正深意。 很幸運的我坐在第一排也清楚地看到了許多充滿張力的瞬間,演員的角色說著演員的故事然後流下演員的淚水,那種時刻是獨一無二的。 至於這場演出是與父親和解嗎我也不知道也無法多說什麼, 我只能說我十分期待這位演員(以及編導)未來的演出  and it's really a nice play !

《桂春蝶落語秀》第二回台北公演--桂春蝶

圖片
4/12(Sat) 19:30 @ 文山劇場 第一次看落語,看著台上的落語家一個人迅速的切換在各個角色之中,踩著節奏跟音調講出一段段爆笑的故事,光是一個人獨撐全場的那種氣勢,就讓人感受到魅落與這項日本傳統表演藝術的魅力! 這場的段子是分別是《信封子》跟《七度狐》,前者是個偷腥戴綠帽的故事,後者是狐狸捉弄旅人的鄉野奇譚,中間還穿插了一段向台灣觀眾介紹落語藝術的工作坊,對第一次看的觀眾來說很是個貼心的安排。 另外也感受的到這次台灣的工作人員也十分用心,落語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但對於不諳日語的觀眾來說,字幕就變的很重要,要如何兼具日文的節奏、情節的安排,讓觀眾在看到字幕的同時可以同時對上桂春蝶表情及肢體動作,然後超越語言的隔閡產生爆笑的效果,這是需要相當的準備的,這次的團隊在這一點的執行上真的十分的優秀。 最後,雖然文山劇場的椅子真的很舒服,但希望下次可以挑戰一個更不像現代劇場一點的場地,相信那種氣氛會更棒!

《莎姆雷特》劇院封箱演出--屏風表演班【第廿回作品】

圖片
4/4(Fri) 19:30 @ 國家戲劇院 「大人,請您善待這班戲子伶人,不可怠慢,他們是這時代的縮影。」 2009年第一次看《莎姆雷特》就讓我對哈姆雷特中的這句台詞留下深刻的印象。到了屏風封箱熄燈的這一刻,莎翁在四百多年前寫下的這句台詞正成了屏風在我心目中的完美註腳。 四年多前才開始看舞台劇,細數看過的屏風作品,《 莎姆雷特 》、《 合法犯罪 》、《 徵婚啟事 》、《 三人行不行 I》、《 婚外信行為 》、《 王國密碼 》、《 京戲啟示錄 》、《 女兒紅 》、《 半里長城 》、《 西出陽關 》,不多不少剛好是十部作品。雖然錯過了許多,也是有幸參與了屏風四十回原創作品中的四分之一,不管是經典的、傳承的、創新的,全都是讓人留下了印象、標誌了人生某段時刻的演出。 另外也滿巧的,除了第一次適逢蘭陵三十系列活動的《莎姆雷特》之外,後來看的作品都是在城市舞台等其他演出場館看的演出。在最後的這一刻,我們再次回到了國家戲劇院、再次回到《莎姆雷特》。 -- 其實2013年的12月底就到桃園去看了原定的《莎姆雷特》最終場,算起來也是非常密集的看了兩次演出,但即使是在這麼近的週期下再看這次的國家戲劇院的封箱場也絲毫不減《莎姆雷特》的魅力,甚至因為在近期看過了完整的演出,對哈姆雷特的原著跟《莎姆雷特》中混亂的人物關係都看的更清楚、笑的更徹底。 多麼好的一個劇作,多麼好的一晚演出! -- 我覺得屏風在台灣的表演藝術界中是很難取代的一個存在,因為屏風從一開始創作的根基乃至於編導演都讓人感受到每個作品跟這塊土地上某些時空的連結,是一個用「原創編導」作品把劇團跟台灣的生命歷史非常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的劇團,而這正是屏風最難以取代的地方阿。 感謝很多很多,讓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屏風。 屏風表演班,我們期待再相會。

《女人心海底雞》--達康.come+壯壯、歐耶

圖片
3/7(Fri) 20:00 @ comedy club 非常久違的comedy club! (一樓默默地改頭換貌了,經過還認不太出來) 週末晚上跟朋友們一起來大笑依然效果非常棒XD 私心覺得這次每個段落的質量都很棒, 每一段之間完全沒有落差的感覺! 每當看完一段覺得 「笑的好累呀,這段這麼厲害,感覺是要結束了吧…………」的時候 抬頭一看投影幕就發現 「阿阿阿阿居然還有喔哈哈哈哈」 就像任何一種表演技術 除了演出的質量很重要 但演出的性質跟場地的契合度也很重要 comedy club放鬆的氣氛跟台上台下的親近空間 真的有讓大家的笑聲密封在一起的超強大效果 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出跟好場地,有定到位太幸運啦! 期待還有機會能在comedy club看到這個強大組合的演出XD

《文明的野蠻人》--北藝大戲劇99級畢業製作

圖片
2/22(Sat) 19:30 北藝大戲劇學院305教室

《達康.come 說唱遊》--達康.come

圖片
2/19(Wed) 20:00 @ Legacy mini 意外很棒的場地! 依舊很棒的達康! 三月comedy club見耶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