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3的文章

2013,看戲回顧與戲單。

圖片
2013年底回顧文。 根據BLOGGER的統計,今年不多不少正好看了40場演出。從開始看戲以來,數量正以年為單位持續緩慢的減少中,對目前很輕薄的荷包來說非常好的一個趨勢(笑)。 從2009接觸、2010開拓、2011成長、2012扎根,雖然各大藝術節一到還是忍不住毫無節制的看了一堆演出,2013年算是慢慢朝向去看「最值得自己去看的表演」的方向在練習。 在一些人文社會類的科系混了多年,讓我確信「懂得去觀看、有自己的觀點去做出詮釋」是活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期、社會之中,十分必要、但又需要大量的反覆練習才能確立的居家必備(?)生存技能,否則常常很難去肯定自己剛剛所表達的真的是自己的語言阿。 在因緣際會下接觸的就是去看戲,然後更進一步的去寫心得,剖開打碎重新組合一些自己的觀點、詮釋。在每天讀的看的東西以外,用已經擁有的一些觀點,去額外培養一些什麼,額外建立一些什麼,然後反饋到原本擁有的。 所以雖然看的數量變少,但今年讓我自己(個人層面)很有感觸的戲比例上變得滿多的。 年初充滿初衷感動的《 魚不會飛 》、五月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帶給我很多思考上震撼的 大陸小劇場作品 、再次演出更多心得的《 Re/turn 》、就是打從心裡看的很清楚很能懂的《 赤鬼 》、跟前幾部系列作一樣是拼貼卻很理解的《 SMAPxSMAP 》、遠離台北卻讓人想起家的《 安平小鎮 》、身在台北卻讓人難以談論的《 寄居 》、寫完心得覺得自己這幾年也有所成長的《 陽臺 》、是看舞台劇的起點卻又迎來終局的《莎母雷特》。 比起過去幾年那種觀賞博覽會、打開自己視野、要求自己去接受一些大師的挑戰,或是閱讀另一種型態的「文本」的心態,今年並不是要把看戲這個行為變成日常,而是讓看戲回歸到日常。慢慢放下參加嘉年華的心態,並且要持續在2014年實踐這件事情。 (阿…不過就變成BLOG想打心得就打一堆,沒什麼心得就直接擺爛了科科。) -- 2014年,除了看能不能進一步一個月頂多看個兩場戲,希望自己能更有能力帶沒一起去看過戲的朋友們一起進劇場阿! 其實我覺得讓更多人進劇場並不是把劇場變得商業,而是能把劇場跟人貼近的本質,發揮到觀眾與觀眾之間。但能做到這件事情的其實是觀眾,劇團提供的只是一個個可以選擇的誘因。 期許自己是有能力去解釋一場演出、而且有能力引領人們

《莎姆雷特》吉慶版--屏風表演班【第廿回作品】

圖片
12/29(Sun) 14:30 @ 桃園展演中心 2013年的最終場演出, 莎姆雷特吉慶版心得請看 封箱演出心得 。

《陽臺》--臺大戲劇系第十二屆畢業製作

圖片
12/7(Sat) 14:30 @ 臺大鹿鳴堂 想想先來寫點前情提要好了。 轉眼間咻一下十二月又到了,迎來的又是一場臺大戲劇系的畢業製作。但今年這一場臺大第十二屆畢製對我來說看起來格外的有意義阿,翻了節目本看了各個同學的相關經歷,赫然驚覺自己居然奉獻了這麼多時間跟金錢在觀看他們的作品阿阿阿! (當然是沒有參與製作的人們花的心力多啦…但我只是個小小的忠實觀眾阿!) 總之因為人際網絡的關係,不論是以臺大戲劇系的名義或是自組的藝穗節團隊,這幾年來看了不少這一屆的同學們有參與演出、製作或擔綱設計的作品,從2011年的夏天開始,陸陸續續看了《 量‧度 》、《 夏日雲煙 》、《 十七大逆走 》、《 ¡喀!房服誤 》、《 窗影下的女人 》、《 誰殺了少尉的貓?! 》、《 假面少女的科幻故事 》、《 語.林 》、《 特寫鏡頭 》、《 酷刑備忘錄 》、《 酒神 》、《 十九號房 》,甚至各個劇團的製作中如《 醉後我要嫁給誰? 》、《 拉提琴 》、《 安平小鎮 》…等等,都看的到當屆同學們積極參與的身影(真是不列還好一列才發現……) -- 正文開始。 其實寫到這的字數感覺再加個幾句片段的摘要然後做個「好好看喔!」的小結就可以皆大歡喜的ending了,但偏偏這次選的劇本《陽臺》就是個讓人忍不住想來好好談談、討論研究一下的文本阿。 當我聽聞這次要演出的是尚‧惹內的作品,我心裡就想:「阿?惹內?是那個作品內容已經很荒唐但本人人生也滿荒唐的惹內?」跟「畢製演很難懂的惹內好嗎?平時很少接觸劇場單純來看親朋好友的人們看的懂嗎?特地來看孫子孫女的畢製的老人家心臟撐的住嗎?」(最後一點很重要阿!)。 簡言之,面對《陽臺》這個困難的劇本,這場畢業製作比起一個「演出製作」,更像是一場集眾人之力的巨大挑戰─挑戰《陽臺》這座由才華洋溢到幾進瘋狂的前人所立下的高牆。 因為我實在無意、無膽,同時更是無能去挑戰惹內筆下這個如同洋蔥般一層又一層又能讓人感傷的複雜文本,所以僅就自己覺得有趣的幾個點來做描述。 -- 先談談打破開場沉默又陪伴我們到故事最後的三位嫖客─「主教、法官、將軍」。 基本上,一開始的三位嫖客在陽臺大妓院的房間裡所「扮演」的「主教、法官、將軍」三個角色,(我認為)所代表的就是傳統上把「國家」這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具體化的三股重要力量─「宗教、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