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2的文章

《醉後我要嫁給誰?》--仁信合作社

圖片
12/22(Sat) 14:30 @ 臺大鹿鳴堂

《瑪莉瑪蓮‧強尼強納森》--焦聚場

圖片
12/15(Sun) 19:30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在這次新點子劇場的策劃上是屬於[90年代]的劇碼 先從戀人絮語到《瑪麗瑪蓮》 然後從瑪麗瑪蓮到《強尼強納森》 最後在2012年揉合成《瑪莉瑪蓮‧強尼強納森》 抽象化的倒影、複製,然後貼上, 這種方法或許可以延伸到萬物間的關係吧? 瑪莉還有瑪蓮、強尼還有強納森,是吧?

《三人行不行》--屏風表演班

圖片
12/15(Sat) 14:30 @ 水源劇場 組合:杜詩梅 x 邱逸峰 x 鄭凱云 之前就有看過三人行不行了 這次去看就希望要有點新鮮感 但又要穩定、不要自己亂加戲打亂節奏 所以我覺得這個演出組合是這次加演中最好的組合! 連演兩個月的三人行不行 其實在「製造」上已經有點「商品量產化」的現象 偏離了舞台劇有點「手工業」的本質 但在劇團的經營上又是很成功的方法 算是個可以討論一下的小小矛盾 但在這種連演的狀況下把三個戰將(朱杜狄三人)擺在一起 強大演員的能量在舞台上的權力都整個超過技術執行 演起來真的有點太過了... 所以就這次加演就沒有選最強大的三個人演出的場次啦 我覺得女生演員是最重要的穩定核心 而邱跟鄭兩人的對比也很有趣(也很有新鮮感) 看完完全沒有失望阿!

《半里長城》起笑版--屏風表演班【第十一回作品】

圖片
19:30(Sun) @ 新舞台 這篇與其說是《半里長城》的心得,或許應該要正名為: 「心得:作為一個2009年才開始看屏風的觀眾」。 今晚去看了屏風的第十一回作品《半里長城》,是屏風相當早期的創作,也是風屏劇團系列的「首部曲」。在加上今天的《半里長城》後,我終於把這個系列都看完了(只不過順序有點不對),真的是要感謝不斷把經典重新拿出來給大家重溫一下的屏風經營模式。 半里長城是個荒謬的情境喜劇,看得時候我也笑的很大聲,但爽爽的大笑完後,我想談也終於能談的是「風屏劇團三部曲+一個後傳」這整個系列的發展脈絡(當然,只是個人看法)。 因為是2009年才開始看屏風,看的順序是風屏劇團的二部曲《莎姆雷特》、三部曲《京戲啟示錄》、後傳《女兒紅》,然後才是首部曲《半里長城》,然而今天看完之後,大笑之餘我更清楚的看到:這一切的原點都出自於《半里長城》。 -- 《半里長城》中提出了戲中戲、角色與演員個人雙重層次人際關係的概念,除了角色間的關係,演員個人之間也有一些私事上的糾葛,是「風屏系列」中的「基本款」更是「經典款」。當演員個人的恩怨浮上戲劇舞台,台上的狀況整個就亂到爆炸了!而《半里長城》中更是極盡戲劇化之能事地安排這些錯誤又荒謬的片段,觀眾享受的就是這些不合時宜又漏洞百出的情境笑點(說真的與其換角,最該換掉的根本是音效執行吧XDDD)。而我覺得《半里長城》中提出的「風屏劇團系列」兩個脈絡就是 「舞台上的喜劇故事」 與 「檯面下人之間的故事」 。 到了二部曲《莎姆雷特》,被無限放大的是《半里長城》中的「 舞台上的喜劇 」(或者說荒謬)部分,於是《莎姆雷特》就變成一齣除了「瘋狂」沒有更好形容詞的喜劇。《半里長城》所有出過的狀況,《莎姆雷特》全都出現了,而且都是變本加厲的嚴重(舞台下夫妻失和、男女關係混亂、你欠我我欠他、演員間的勾心鬥角、舞台上忘詞、忘走位、忘道具…)。首先光是惡搞的題材就直接槓上劇場大佬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哈姆雷特,其次像是《半里長城》中因為演員臨時罷演而換角的情況一幕只出現一次,但《莎姆雷特》還演到全國巡迴,中間一直瘋狂的換角、瘋狂的搞亂狀況;《半里長城》只是桌子倒掉跟小道具沒拿,《莎姆雷特》連宮殿背景都折成一半倒下來,完全就是一個「親愛的觀眾,您真的不得不笑哪」的超強氣勢。而「風屏劇團」帶來的喜劇狂笑浪潮,也真的解除了戲外戲的「屏

《變奏巴哈─末日再生》--栢優座

圖片
12/8(Sat) 19:30 @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劇情簡介說:《變奏巴哈》 是賴聲川1985年用巴哈的「十二平均律」入戲的實驗性作品。但我完全不懂古典音樂、不懂巴哈、不知道誰是顧爾德,更不懂什麼「十二平均律」,但幸好我另外找了一個懂古典音樂的人來看XD 經過友人簡白的說明,我大概知道以下訊息:當一個曲子左右手彈奏的部分都是主旋律(不是像左手伴奏右手主旋律那樣),就是所謂的「複數音階」(巴哈的很多作品似乎就是這樣)。巴哈的十二平均律其實是把很多個完全不同的章節放在一起,而巴哈十二平均律厲害的地方是,這些段落可以同時被演出,但彼此的存在又不會突兀的干擾到對方,甚至是因為另一個旋律的存在著而相輔相成。 可能會有一點我理解不足或是因為我對古典音樂完全沒概念所以只好簡化說明的部份,但「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不同旋律,但不互相干擾對方甚至相輔相成」這個訊息實在提供了享受整齣《變奏巴哈》的重要概念! 十二個演員在宛如五線譜一般平行的動線上直線移動著,他們走路的動線不相交也不一定甚至不在同一個空間裡(其實光是看演員們一起「走路」的片段就很精采),第一幕的呈現是「每個人都是故事,不同故事交錯著輪流演出,卻很和諧又不會有被中斷的感覺」,到了第二幕人物間的關係就瘋狂複雜地交錯了,但不會因為交錯就變成亂麻,反而因為關係的交錯所以更精采。 就像巴哈的十二平均律那樣阿!同時存在但又不干擾甚至互相輝映著彼此。概念跟角色關係構成的方式都太炫了! 演員統一由一邊上台往另一邊下台的流動畫面感真的超棒!這個「畫面感」是今晚個人最感動的點,連同道具、燈光、音樂也是在同樣的水流中由左向右(我看的視野,對面觀眾是由右向左)流動。 新點子劇展真的是撿便宜看好戲的每年必做行程!

《酷刑備忘錄》--臺大戲劇系第十一屆畢業製作

圖片
12/8(Sat) 14:30 @ 臺大鹿鳴堂

《未竟之業》--陽光劇團

圖片
12/7(Fri) @ 兩廳院藝文廣場帳棚 不管是背景的知識還是探討議題的深度都滿到要溢觸來的一場演出。 又再一次覺得自己同時系所可能就是為了去取得看懂很多戲的基本門檻阿! 未竟之業的舞台上很爆炸的同時我腦袋裡的迴路也超級爆炸! 理想型社會主義大戰十八世紀末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的幽靈到饒倫斯變成幽靈  一次世界大戰的錯綜複雜之塞爾維亞大戰奧地利之其實是法國外交被逼死上梁山後跌破眼鏡跟俄國合作  愛國主義同樣結果的不同詮釋  工人無祖國然後工人其實也需要想要祖國  自由平等博愛根本是註定拆團單飛的錯誤偶像團體  高喊民族主義跟殖民野心互打巴掌  達爾文跟福克蘭群島之於英國的象徵性  社會思想的左右派跟經濟思想的左右還有政治左右派跟甚至國際關係的左右派的線性方向根本不完全相容的打結..............  法國真的不愧是社會思想起源地又是舉足輕重的國際行為者阿,視野層次完全不同! 不過最後也聽新認識的戲劇系的捧有說:「最後那幕撐起的小小燈塔微光,或許就是我們心中的小小願望的實現阿!」 立刻覺得戲劇系的觀點好感人,相比之下覺得只顧著大時代觀點的自己好沒人性XDD 總之是十分難能可貴可以體驗到的一場演出 陽光劇團welcome to Taiwan again, and again !

《穿你穿過的衣服》--台南人劇團

圖片
12/1(Sun) 14:30 @ 牯嶺街小劇場 是台南人的新的「歐美當代經典系列」的第一檔演出(但我覺得比較像是另一個什麼台語翻譯在地化系列的作品....),場景從歐洲移轉到日劇時代的台灣。劇場內外都下著雨,但《穿你穿過的衣服》實在不是個下雨的狼狽天氣適合看的劇,認真看下來有點太累了,結果「累」變成比例最大的感想。 原本以為看過一次同樣劇本的演出可以很快的進入劇情,但厚重的語言跟被時代綑綁著的角色們我真的看得好累阿..............(請容我用長長的...表達體力跟心靈的雙重榨乾感),而且在原本就凌駕在女僕上的夫人之上,居然還有了一層「夫人屬於老爺」,整個更加緊繃,活在日據時代的醫生夫人少了那種歐洲女主人自在遊走邊緣的恣意感。 還有一個想提的地方是:座墊真的 很 難 坐(認真),舞台上的設計一如台南人風格的精緻到位,但舞台下自己搭的那一區座椅舒適度真的頗糟的,觀感上影響不少。 其他變臉什麼的改編劇情也把整個人物之間的捆的更緊,讓人看得更加喘不過氣,但如果這種逼人的壓迫感是整個演出想傳達的概念之一,那麼真的傳達到了。 總而言之,好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