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1的文章

《藍鬍子公爵的城堡》--台北歌劇劇場

圖片
這齣歌劇剛出來宣傳的時候就有注意到,除了藍鬍子這個經典的心理分析文本,看到奇特到不行的票價分布圖也有動心了一下(後來有看到新聞,可能跟找尋的贊助還有想推廣這齣特別的歌劇有關),但後來發現這齣歌劇沒有我這種門外漢最愛聽的女高音就立刻作罷XD直到演出前一個禮拜,剛好朋友多一張票,位子又很不錯,馬上決定在2011的尾聲再次造訪熟悉的國家戲劇院! 上半場是台灣歌劇的大師級人物,曾道雄老師的導聆,本來以為會是很嚴肅的,但老師本人真是太有趣了阿(大笑)!在充滿熱情地用音樂來向觀眾解釋巴爾托克旋律裡頭的秘密之餘,不時的小小口誤讓人莫名有親切感,這部分的導聆對平常完全不懂音樂技法(樂器代表的意涵、不和諧音的編寫…etc)的觀眾也真的滿有幫助的。 下半場歌劇的正式演出,從門外漢的角度來看是中規中矩,舞台的技術有把眾所皆知的「藍鬍子的七扇門」完整表現出來,台藝大樂團表現也很棒;耳中的音樂跟眼前的燈光、投影轉換合而為一的幾幕都讓人有「喔!」的驚嘆感,很直接的感受到這個版本是從「樂譜」出發建構的優點,尾聲的處理更讓人印象深刻,用最赤裸的身體物件來表達藍鬍子永不滿足的肉體慾望(不知是原本的劇本就有這樣的指示,還是導演的意思);但一整場下來,聽著熟悉的中文緊貼著異國的古典旋律還是有點不習慣就是了。 歌劇作為古典音樂跟戲劇的交叉點,對平常只會進國家戲劇院而不會到對面的音樂廳的人,是個很灰色地帶的藝術作品,但只要劇情題材合胃口,偶爾為之還是很不錯的。

魚蹦興業11’拾貳月號:魚蹦禁忌場

圖片
在認識魚蹦滿一周年的十二月 不去看真是太對不起自己啦 但在魚蹦近來可以說是跟搶演唱會票一樣秒殺的情狂下 要一次訂十幾個人的位真是太兇狠了阿... 幸好最後有搶到 不過坐一群人還反應頗大真是有點太見笑了阿XD 第一次看到的組合少女先鋒隊跟哈利搭的新成員 (不知道是新的組合 還是因為我兩個月沒去看了XD) 她的腔調跟口條一直讓我想到黃怡琳(台南人劇團)阿哈哈哈哈 這次演員還有阿肯(是的就是常常出現在表坊跟相聲瓦舍的阿肯) 不知道是意思意思客串還是要成為固定班底 感謝魚蹦再次帶給一群壓力罩頂的人們一個解放的夜晚 走出comedy club去看華娛售票系統 一+二月的票都被秒殺了好誇張阿 所以如果搶得到票的話 明年三月再見吧!!

《窗影下的女人》--台大戲劇系

圖片
久違的寫看戲心得,獻給年紀跟自己同一屆的畢業製作。 (其實原本只是想發個動態,但是後來發現打太多改發文好了XD) 剛看完走出劇場,就覺得《窗影下的女人》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難去「完滿」的劇本。 光是在劇情設定上,史達林時期的俄國跟未來太空站這兩個截然不同時空要從「交換」、「交錯」到最後「交疊」的整個進程就是舞台上各個元素安排的一大挑戰。 所以在看完上半場的第一個心得就是這次的舞台設計(用滑動的幕來明快切換場景的概念在之前的《寂靜手機》也看過,但這次交叉軌道的使用好酷!)、配樂(在時代氣氛的切換上滿關鍵的我覺得)跟電腦燈都太神了阿! 再者,兩個女主角都是很難去詮釋的類型。 不管是真有其人的俄國女詩人Anna(態度外放但內在深沉,循著史達林禁錮下的規則走,卻是踩著自由的腳步),還是未知未來的太空站的服務員Rachel(觀念從閉鎖到智識解放,在某些層面上比Anna的被壓抑更難表達),這兩個女人在劇中彼此「對照」又「對比」,從個人境遇到兩個人的碰面,這過程真的很精彩… 最後是這個劇本的一個根本特質。 稍微思考一下(或是看節目本)就能看出《窗影下的女人》必然地具有女性主義的本質,但這個主題因為被囚禁在兩個不同的大時代之下,表現的十分地壓抑、抵抗(如同劇中的女性),然後在最深沉的黑暗中解放出唯一的火光,最後被吹熄。這種表達的方式比起在劇場中大鳴大放,實際上更具衝擊力。 當然還有很多元素啦(「詩」所代表的意義就很重大,但我不懂也不太敢去懂詩),但我比較感受到上面這三點。 而這次的演出對我來說已經完滿了這個劇本。 雖然不是輕鬆好入口的題材,但光是可以讓三個月沒寫看戲心得的人,開始動手寫心得就可以看出來了吧XD -- 最後一點個人看法。 劇中談到「自由」,不過自由究竟是這齣戲要探討的主題之一,或者只是背景上的必備元素? 我覺得是後者。 因為那個窗影下的女人,她需要的早就不是自由了。

《如果沒有你》--雲門舞集

圖片
一直覺得自己沒什麼看現代舞的Sense,那些肌肉、線條的「美感」對觀看現代舞只是一般路人等級的人而言實在滿難懂的,加上只有肢體上的語言(是的,就是現代人語言的困境)以及以古典樂為主流的背景音樂,花時間進戲院卻看不懂然後不小心睡著的機率很高,如果認真看看不懂,還是要若有其事的稱讚一番(一定不是雲門的問題,是你沒Sense,一種權威造成的問題。),所以即使是身為台灣之光的雲門舞集,剛開始看表演的這幾年通常還是敬謝不敏。 然後在看了今年初雲門2的《春鬥2011》,其中幾支明顯有肢體外在架構的舞碼跟與戲劇大不相同的燈光設計讓我感受到了現代舞的「可看」與「看得懂」之處。但雲門2的本質就是比較容易理解,所以當雲門舉行《屋漏痕》的戶外公演,意象取勝的書法系列作加上勢必爆滿的人潮還是讓我打消了去看的念頭。 但是在十一月底,無意間看了《如果沒有你》演出記者會上的跳舞片段(後來發現就是讓全場沸騰的《握手》一段),從影片中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震撼,於是我決定要去看這一次的雲門! -- 很驚人的,看得懂大部分的舞碼。(都做好看不懂的心理準備了XD) 一個原因是這些我們熟悉的流行音樂賦予了舞者肢體語言之外的「文字語言」,這讓平時沒有接觸現代舞作品的人更容易去知道要從哪個角度解讀這支舞。此外《如果沒有你》中舞者的肢體也明顯地從本質已經是解放過後的現代舞中再一次的解放,不少舞碼包含了時下流行舞蹈的影子(如群舞的概念),這種舞蹈方式引起的情緒共鳴相較於以往的個人而內斂,是外顯而激昂的。在《恰似你的溫柔》這一段,讓全場觀眾的大合唱更突破了藝術的第四面牆。 謝幕時發現,居然是跟伍佰老師還有蔡琴看同一場阿!太幸運了! 最後,再來看一次《握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