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4的文章

2014新點子劇展《白日夢騎士》--故事工廠

圖片
5/11(Sun) 19:30 @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由屏風表演班的一些成員們重新組成的新劇團 是兩廳院的新點子劇展難得的搶票熱潮(甚至還加開兩場) 很多儀式都有延續屏風的味道 如開演前累積場次&累積觀眾人次的宣達 我看的是首輪演出的最後一場(第七場) 累積觀眾人次到第七場是一千多人之譜 大約就是屏風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話一場的觀眾總人次 相信這些過去的觀眾群是這個「新」劇團很大的助力 (更別說過去原本合作過的眾多強大演員班底) 或許是期待很高吧 但編導黃致凱寫下的《白日夢騎士》這個虛實交錯、幻想跟推理結合的故事 我相信如果用屏風原本的規模跟資源來做會很好看 (我想同一位編導之前的《合法犯罪》如果在小劇場演也顯示不出他的宏大架構、層層堆疊的精緻劇情,以及裡頭人性撕扯的張力吧。) 如何在規模縮小的同時 不會讓想傳達的概念不會跟舞台同時縮小,或許是個課題?

《第十二夜》--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創系十五週年製作

圖片
5/10(Sat) 19:30 @ 台大鹿鳴堂 2014年是莎士比亞450歲生日,同時也是台大戲劇系15歲的日子,在上半年的學期製作找來畢業校友群領軍來演出莎翁的《第十二夜》,特別有意思,而整個演出的確也很有意思,讓人看得很開心。 時空從莎翁的英國搬到現代的印度,畫面從詩意的獨白轉換成寶萊塢的歌舞。不管是英國與印度歷史上的連結,或是兩地在社會史進程上的時差,都讓這個時空的轉換很容易在觀眾的理解中成立,而且在印度的風土文化下更有一種獨特的風味(十分喜歡這次的服裝、場景、音樂及舞蹈設計)。 身為非戲劇系相關的觀眾,看莎翁的戲總是會擔心無法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或莎翁的語言而減少很多樂趣,讓人猶豫到底要不要問朋友一起去看(看不大懂也不好意思說什麼,畢竟是莎士比亞欸~),但看到這次的導演是蔡柏璋的時候立刻放心揪團,比起擔心看不懂,更怕漏看了導演這次又放了什麼有趣的巧思,充滿了屬於當代的魅力。 除了置換時空的巧妙改編之外,演員自身跟角色之間「性/別」亂中有序的總體平衡也是整場演出的巧妙安排。如果說讓女演員在劇中演出裝扮成男性的Viola是莎士比亞筆下精心設計的戲法,那讓男演員扮演絕世美女Olivia就是蔡柏璋對這個戲法的精彩回應,配合幾段寶萊塢風格的舞蹈,讓兩兩對立的排舞中的性別錯亂,如Viola(男角色女演員)帶著一群男僕跟Olivia(女角色男演員)帶著一群女僕互相爭執的大場面,達到了一個表面上看似錯置但實際上更絕妙的平衡! -- 另外話說節目本提及台大戲劇系第二屆的畢製也演出過《第十二夜》,而第二屆不正是這次主要的導演及大部分設計群校友蔡柏璋等人的屆數嗎!? 嗯,真的滿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