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3的文章

《我不在這》--董怡芬與朋友們

圖片
8/31(Sat) 19:30 @ 水源劇場 說真的因為宣傳管道的關係,我一直以為這個作品是動見体在今年台北藝術節的新作阿(所以就毫不手軟的買早鳥票買下去了),直到進劇場前幾天才發現是不是戲劇而是舞蹈作品XD 對舞蹈作品接觸的次數終究還不多,沒辦法做太多敘述甚至是進一步的比較,就大概提出四個關鍵字來描繪今天看舞所感受到的東西,這四個關鍵字分別是:「身體、舞蹈、聲音、裝置」,把四個關鍵字用排列組合的方式分別四取二的拿出來,就可以大概描繪出今晚在鋪滿落葉跟精彩燈光構思的舞台上所展現出來的事物: 舞蹈的身體/身體的舞蹈 聲音的裝置/裝置的聲音 身體的聲音/聲音的身體 舞蹈的裝置/裝置的舞蹈 身體的裝置/裝置的身體 舞蹈的聲音/聲音的舞蹈 場上的演出者們有著「舞蹈的身體」,而「身體的舞蹈」伴隨的「身體的聲音」自然的傳出,同時不只舞者,「裝置的聲音」也是一種「聲音的舞蹈」;有機的「聲音的身體」對比著「聲音的裝置」的無機,在人類身體跟機器裝置的協調、共奏之下所演出的,就是整個作品有種「疏離的歸屬感」的《我不在這》。 特別是因為各種裝置(包括場景跟燈光)跟聲音的存在,讓不大接觸舞蹈的人也能樂在其中,不太清楚在眾多舞蹈的演出中算不算精采與否,但我認為《我不在這》是讓人十分願意去接觸的一齣舞作。 *圖片取自 動見体FB專頁

《如夢之夢》--表演工作坊

圖片
8/24(Sat) 14:00 @ 國家戲劇院 以一個傳說般的史詩劇場來說 個人沒有看到很懂,也不是非常有心得 甚至也沒有很明顯感受到龐大製作規模的震撼 (可能是因為不是坐蓮花座吧) 顧香蘭在上海的故事是最有氣勢的一段 五號跟江紅在古堡湖邊的一景也滿有氣氛 經過多次的表坊考驗 終究還是抓不太到賴導的想法阿有點可惜 就當作是一次特殊的劇場體驗吧!

《赤鬼》--EX-亞洲劇團

圖片
8/17(Sat) 19:30 @ 水源劇場 不是鬼會吃人,而是吃了人會變成鬼。 雖然沒看過幾部,但一直非常喜歡EX-亞洲劇團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獨特風格跟肢體美學。《赤鬼》是日本劇作家的劇本,講述一個沿海漁村(有如島國的縮影)的村民與一個從海上落難漂來的「赤鬼」之間,同質本地人與異質外來者之間互動關係演變的國族寓言體故事。劇中作為內群體的村民們認為外來的「赤鬼」會吃人而恐懼赤鬼、排斥赤鬼;但在另一方面,處於封閉環境的漁村村民們又被赤鬼所代表的遙遠的「海的另一邊」的美好文化所吸引,而產生了許多在群體迷思下造成的矛盾心理。村民一直說赤鬼是「鬼」,但這個赤「鬼」事實上也是人,只不過是一個語言不通的異邦「人」。 村民接受的不是MULA這個「人」,他們是習慣了赤「鬼」的存在。 用形式一點的角度來看,赤鬼可以是世界各地的外籍移民/移工的縮影(如同許多新移民在台灣的處境),在地人或許會習慣這些人的存在(如同你我習慣在路上看到外國人),但心理上還是把這些移民當做非我族類的外者。 但如果用原創作者身處的日本來看,「赤鬼」或許可以解釋成是十七世紀時那些頂著紅髮、帶來奇異科學技術的洋人(也就是明鄭時期台灣說的「紅毛番」),日本人恐懼這些外來者,但又渴望他們身上與自己擁有的不同知識技術(所謂的 蘭學 )。但若將眼光拉近到日本近代史,藏在《赤鬼》文本背後的影子,是打開日本鎖國大門的黑船、是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是和魂洋才的認同矛盾、是文化脈絡被斬斷的萬國博覽會政治……等等,如同劇中台詞所說,「外來」的背景就可以是村民討厭赤鬼的合理原因,但村民又對赤鬼的異於己感到好奇,這種「渴望又恐懼」的心理正是一個島國在面對海外文化進入自身領域時所會產生的嚴重矛盾。 《赤鬼》光是劇本本身就已經可以是精采萬分的討論場域了。 故事的最後,反而是身為人的村民為了生存吃了赤鬼,「不是鬼會吃人,而是吃了人才會變成鬼」,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鬼」呢? -- 之前看過的《 沒日沒夜 》的神話基底、肢體動作跟充滿特色的背景音樂讓人印象深刻、《 百年復甦 》的整體設計跟舞俑身體都美得讓人驚豔,但這次《赤鬼》的文本中相對前兩齣作品來說有著十分豐富的對話,在語言的使用上是我所看過的EX-亞洲劇團的作品中處理得最現代的一個演出,對觀眾來說頗有親近感。雖然肢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