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2的文章

《離家不遠》--動見体劇團

圖片
11/25(Sun) 14:30、11/30(Fri) 19:30 @ 北藝大戲劇聽 「在照片中的我們,看起來,竟然,是一家人。」 一個很俗爛的說法,但動見体這次的《離家不遠》真的好好看。這裡的兩個好除了是精采的好看,也是容易好懂的好看,老實說自己對動見体的肢體劇場系列不是很有解讀能力(像上次看《戰》的第二部曲就滿苦手的...),但在這種日常的語言中加入大量肢體的動見体作品,真的就是迷人兩個字阿(一如《離家不遠》中某個各個角色藉由肢體的推拉表達出衝突的橋段)! 看完是好難以言喻的感覺,就像是自己最熟悉但最不想搬出來說給大家聽的家族故事。可以在很多角色上找到相同的自己,你可以同時是一個家族的長子、一個偶爾回家的孩子、一個扛起責任的兄長、一個學位讀很高的家庭成員、一個試圖逃避無能家長的子女。喔,為什麼要把這麼多不適合給大家說說笑笑的話題拿出來赤裸裸的攤在荒涼的沙地上呢。 對於過年這件事情,長越大就越會發現過年的「團聚」不只讓喜氣團聚,也讓家族間的矛盾衝突團聚,只是過去大人們選擇不讓小孩子知道,但當表兄弟姊妹都一個個長大了,家長之間的衝突話語也浮出來了。過年從開心領紅包的好日子逐漸變成了要不想參與衝突就要保持距離的客套日子。 有個很有感觸的劇情是關於大姊是「外人」這個故事,曾經有一段日子一直不知道為什麼要叫別人家的阿姨「姑姑」,原來我熟悉的這個家就是離家不遠中,大姊不想回去的那個「家」,整個事情其實不太了解也不太被告知,但這真的是在不遠的過去會發生的矛盾故事。 總共看了兩次,第一次時感受到的是一層層剝開的震撼家族對話,看第二次時,除了從一開始就能用全景的角度去看角色的互動,因為座位的不同而能專注看到的、聽到的角色也不同,像是在第二次我才聽到靖恆背負女友以恩爬行時兩人笑談說著的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已經分手了吧!」,聽到時心裡又震了一次,《離家不遠》真的是很徹底的去對全景的每個細部描寫阿。 演員陣容是一種「錯過這次以後也許不會再看到」的組合,這個家族的縮影好像就是台灣各世代重要演員的縮影,從剛大學畢業到中堅世代到已屆中年的演員,這13個身影幾乎不停地同時穿梭在舞台上的「家」,但卻不會讓人有「舞台好滿」、「這個角色為什麼這段要在台上」的感覺,因為「家」就是這樣,不管有沒有台詞,每一個成員的出席跟存在都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多麼成功的一個舞台上風

《Preparadise Sorry Now》--北藝大戲劇學院秋季公演

圖片
11/17(Sat) 14:30 @ 北藝大戲劇廳 剛從北藝大看完秋季公演《 Preparadise Sorry Now 》回來,腦袋久違地被強力打開又絞弄了一翻,果然快要被馴化的視點偶爾還是要來去被無禮的弄一下。 北藝大的公演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實在是很想早點回家吃飯(咳),但能夠超越學生製作、超越台灣劇場通常情況下的可能性的,也真的就是北藝大的公演。 習慣了和藹可親的劇場跟現實(這個和藹可親絕對不僅僅是在說商業化或媚俗而已),當一邊是穩固的堡壘,另一邊是可欲的烏托邦,人們要去哪邊好像都是立竿見影式地在選擇,一把對立面建立出來後,就把竿子放上去然後像撐竿跳一樣的將自己提高然後落在另一邊。但在《 Preparadise Sorry Now 》中劇作家跟法國導演本人都大肆破壞了這種選擇方法,你要去看然後再考慮甚至可以不考慮,而必須說這樣子地去觀看立場跟選擇立場的立場就是很可以認同的立場。 也不得不敬佩二十幾位大學生演員們在這樣一個開放式的場域中最多都可以一絲不掛的狀態下去演出(甚至是展示原本是自己的身體)。其實這只是這個劇本的大預設大前提,除了是最表層的視野之外什麼也不是,實在不該特別就「一絲不掛」的部份去討論(該關注的是身體本身阿),但作為一個死大學生還是忍不住要提出來講一下。 不敢說「好看」(至少很不容易看),因為形式跟片段構成都非常地超越(這個概念不太會形容,比較像是英文的 cross )了,加上一絲不掛的次數實在很驚人會分神(喂),所以沒有全部抓到,但毫無疑問的,看到這樣一齣戲真的很爽,驚人的爽。 喔還有舞台真的很喜歡阿,感覺像是個明亮乾淨的機械式刑房,中間的電動鐵捲門真的是炫炸了!

《拉提琴》--創作社

圖片
11/11(Sun) 14:30 @ 國家戲劇院

《膚色的時光》--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圖片
11/10(Sat) 19:45 @ 松山文創園區 可以說是在2009年啟迪自己買票進劇場看戲的一場好戲 重新搬演怎麼可以錯過! 看下來的感覺是:還是好看,但觀戲經驗沒有2009年在誠品看的那麼好。 是個音樂劇但音樂元素的存在感減少很多、更換的演員陣容帶來的表現力限制、看戲視線裏很強烈的觀眾席佈置、空洞感重很多的松山菸廠環境加上音響偏一側造成的音響效果不佳(讓強度很強的台詞沒那麼強了…)、人力似乎稍嫌不足的前台跟混亂的觀眾進場(因為是個自由入座的演出,但開演前五分鐘了都沒有前台人員指引觀眾分配座位,所以我猜是處理門口的遲到觀眾就人力不大夠了,但這對關鍵的開場白十分干擾)… 以上都是跟信義誠品六樓的場地比,或多或少有非戰之罪。 像是音響效果、像是木板跟鋼筋水泥給人的視覺印象差異。 但稍微算一算,這次「膚色的時光」重演的最大問題果然是「規模」兩個字吧。 劇團的行銷在網站寫道:「2009是誠品19場7000張票的挑戰,2012是16場10000票的考驗」,換算下來就是一場觀眾三百多人跟六百多人的落差,而這個落差讓這些曾經私密的對話沒那麼深刻了,就好像從閉起門的小房間搬到了大門半掩的客廳,語言就這樣朝著陽台的方向溢散... 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了,除了我最失望的音響效果差之外,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兩年前離現實社會還有一大段距離的我們,都比自己當時以為的美好得太多太多。 但這篇文章終究只是個看過2009年版本的觀眾觀後感,第一次看跟挑演員買票的人還是敬請期待這場敘述上太過漂亮的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