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醉後我要嫁給誰?》--仁信合作社

圖片
12/22(Sat) 14:30 @ 臺大鹿鳴堂

《瑪莉瑪蓮‧強尼強納森》--焦聚場

圖片
12/15(Sun) 19:30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在這次新點子劇場的策劃上是屬於[90年代]的劇碼 先從戀人絮語到《瑪麗瑪蓮》 然後從瑪麗瑪蓮到《強尼強納森》 最後在2012年揉合成《瑪莉瑪蓮‧強尼強納森》 抽象化的倒影、複製,然後貼上, 這種方法或許可以延伸到萬物間的關係吧? 瑪莉還有瑪蓮、強尼還有強納森,是吧?

《三人行不行》--屏風表演班

圖片
12/15(Sat) 14:30 @ 水源劇場 組合:杜詩梅 x 邱逸峰 x 鄭凱云 之前就有看過三人行不行了 這次去看就希望要有點新鮮感 但又要穩定、不要自己亂加戲打亂節奏 所以我覺得這個演出組合是這次加演中最好的組合! 連演兩個月的三人行不行 其實在「製造」上已經有點「商品量產化」的現象 偏離了舞台劇有點「手工業」的本質 但在劇團的經營上又是很成功的方法 算是個可以討論一下的小小矛盾 但在這種連演的狀況下把三個戰將(朱杜狄三人)擺在一起 強大演員的能量在舞台上的權力都整個超過技術執行 演起來真的有點太過了... 所以就這次加演就沒有選最強大的三個人演出的場次啦 我覺得女生演員是最重要的穩定核心 而邱跟鄭兩人的對比也很有趣(也很有新鮮感) 看完完全沒有失望阿!

《半里長城》起笑版--屏風表演班【第十一回作品】

圖片
19:30(Sun) @ 新舞台 這篇與其說是《半里長城》的心得,或許應該要正名為: 「心得:作為一個2009年才開始看屏風的觀眾」。 今晚去看了屏風的第十一回作品《半里長城》,是屏風相當早期的創作,也是風屏劇團系列的「首部曲」。在加上今天的《半里長城》後,我終於把這個系列都看完了(只不過順序有點不對),真的是要感謝不斷把經典重新拿出來給大家重溫一下的屏風經營模式。 半里長城是個荒謬的情境喜劇,看得時候我也笑的很大聲,但爽爽的大笑完後,我想談也終於能談的是「風屏劇團三部曲+一個後傳」這整個系列的發展脈絡(當然,只是個人看法)。 因為是2009年才開始看屏風,看的順序是風屏劇團的二部曲《莎姆雷特》、三部曲《京戲啟示錄》、後傳《女兒紅》,然後才是首部曲《半里長城》,然而今天看完之後,大笑之餘我更清楚的看到:這一切的原點都出自於《半里長城》。 -- 《半里長城》中提出了戲中戲、角色與演員個人雙重層次人際關係的概念,除了角色間的關係,演員個人之間也有一些私事上的糾葛,是「風屏系列」中的「基本款」更是「經典款」。當演員個人的恩怨浮上戲劇舞台,台上的狀況整個就亂到爆炸了!而《半里長城》中更是極盡戲劇化之能事地安排這些錯誤又荒謬的片段,觀眾享受的就是這些不合時宜又漏洞百出的情境笑點(說真的與其換角,最該換掉的根本是音效執行吧XDDD)。而我覺得《半里長城》中提出的「風屏劇團系列」兩個脈絡就是 「舞台上的喜劇故事」 與 「檯面下人之間的故事」 。 到了二部曲《莎姆雷特》,被無限放大的是《半里長城》中的「 舞台上的喜劇 」(或者說荒謬)部分,於是《莎姆雷特》就變成一齣除了「瘋狂」沒有更好形容詞的喜劇。《半里長城》所有出過的狀況,《莎姆雷特》全都出現了,而且都是變本加厲的嚴重(舞台下夫妻失和、男女關係混亂、你欠我我欠他、演員間的勾心鬥角、舞台上忘詞、忘走位、忘道具…)。首先光是惡搞的題材就直接槓上劇場大佬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哈姆雷特,其次像是《半里長城》中因為演員臨時罷演而換角的情況一幕只出現一次,但《莎姆雷特》還演到全國巡迴,中間一直瘋狂的換角、瘋狂的搞亂狀況;《半里長城》只是桌子倒掉跟小道具沒拿,《莎姆雷特》連宮殿背景都折成一半倒下來,完全就是一個「親愛的觀眾,您真的不得不笑哪」的超強氣勢。而「風屏劇團」帶來的喜劇狂笑浪潮,也真的解除了戲外戲的「屏

《變奏巴哈─末日再生》--栢優座

圖片
12/8(Sat) 19:30 @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劇情簡介說:《變奏巴哈》 是賴聲川1985年用巴哈的「十二平均律」入戲的實驗性作品。但我完全不懂古典音樂、不懂巴哈、不知道誰是顧爾德,更不懂什麼「十二平均律」,但幸好我另外找了一個懂古典音樂的人來看XD 經過友人簡白的說明,我大概知道以下訊息:當一個曲子左右手彈奏的部分都是主旋律(不是像左手伴奏右手主旋律那樣),就是所謂的「複數音階」(巴哈的很多作品似乎就是這樣)。巴哈的十二平均律其實是把很多個完全不同的章節放在一起,而巴哈十二平均律厲害的地方是,這些段落可以同時被演出,但彼此的存在又不會突兀的干擾到對方,甚至是因為另一個旋律的存在著而相輔相成。 可能會有一點我理解不足或是因為我對古典音樂完全沒概念所以只好簡化說明的部份,但「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不同旋律,但不互相干擾對方甚至相輔相成」這個訊息實在提供了享受整齣《變奏巴哈》的重要概念! 十二個演員在宛如五線譜一般平行的動線上直線移動著,他們走路的動線不相交也不一定甚至不在同一個空間裡(其實光是看演員們一起「走路」的片段就很精采),第一幕的呈現是「每個人都是故事,不同故事交錯著輪流演出,卻很和諧又不會有被中斷的感覺」,到了第二幕人物間的關係就瘋狂複雜地交錯了,但不會因為交錯就變成亂麻,反而因為關係的交錯所以更精采。 就像巴哈的十二平均律那樣阿!同時存在但又不干擾甚至互相輝映著彼此。概念跟角色關係構成的方式都太炫了! 演員統一由一邊上台往另一邊下台的流動畫面感真的超棒!這個「畫面感」是今晚個人最感動的點,連同道具、燈光、音樂也是在同樣的水流中由左向右(我看的視野,對面觀眾是由右向左)流動。 新點子劇展真的是撿便宜看好戲的每年必做行程!

《酷刑備忘錄》--臺大戲劇系第十一屆畢業製作

圖片
12/8(Sat) 14:30 @ 臺大鹿鳴堂

《未竟之業》--陽光劇團

圖片
12/7(Fri) @ 兩廳院藝文廣場帳棚 不管是背景的知識還是探討議題的深度都滿到要溢觸來的一場演出。 又再一次覺得自己同時系所可能就是為了去取得看懂很多戲的基本門檻阿! 未竟之業的舞台上很爆炸的同時我腦袋裡的迴路也超級爆炸! 理想型社會主義大戰十八世紀末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的幽靈到饒倫斯變成幽靈  一次世界大戰的錯綜複雜之塞爾維亞大戰奧地利之其實是法國外交被逼死上梁山後跌破眼鏡跟俄國合作  愛國主義同樣結果的不同詮釋  工人無祖國然後工人其實也需要想要祖國  自由平等博愛根本是註定拆團單飛的錯誤偶像團體  高喊民族主義跟殖民野心互打巴掌  達爾文跟福克蘭群島之於英國的象徵性  社會思想的左右派跟經濟思想的左右還有政治左右派跟甚至國際關係的左右派的線性方向根本不完全相容的打結..............  法國真的不愧是社會思想起源地又是舉足輕重的國際行為者阿,視野層次完全不同! 不過最後也聽新認識的戲劇系的捧有說:「最後那幕撐起的小小燈塔微光,或許就是我們心中的小小願望的實現阿!」 立刻覺得戲劇系的觀點好感人,相比之下覺得只顧著大時代觀點的自己好沒人性XDD 總之是十分難能可貴可以體驗到的一場演出 陽光劇團welcome to Taiwan again, and again !

《穿你穿過的衣服》--台南人劇團

圖片
12/1(Sun) 14:30 @ 牯嶺街小劇場 是台南人的新的「歐美當代經典系列」的第一檔演出(但我覺得比較像是另一個什麼台語翻譯在地化系列的作品....),場景從歐洲移轉到日劇時代的台灣。劇場內外都下著雨,但《穿你穿過的衣服》實在不是個下雨的狼狽天氣適合看的劇,認真看下來有點太累了,結果「累」變成比例最大的感想。 原本以為看過一次同樣劇本的演出可以很快的進入劇情,但厚重的語言跟被時代綑綁著的角色們我真的看得好累阿..............(請容我用長長的...表達體力跟心靈的雙重榨乾感),而且在原本就凌駕在女僕上的夫人之上,居然還有了一層「夫人屬於老爺」,整個更加緊繃,活在日據時代的醫生夫人少了那種歐洲女主人自在遊走邊緣的恣意感。 還有一個想提的地方是:座墊真的 很 難 坐(認真),舞台上的設計一如台南人風格的精緻到位,但舞台下自己搭的那一區座椅舒適度真的頗糟的,觀感上影響不少。 其他變臉什麼的改編劇情也把整個人物之間的捆的更緊,讓人看得更加喘不過氣,但如果這種逼人的壓迫感是整個演出想傳達的概念之一,那麼真的傳達到了。 總而言之,好累阿。

《離家不遠》--動見体劇團

圖片
11/25(Sun) 14:30、11/30(Fri) 19:30 @ 北藝大戲劇聽 「在照片中的我們,看起來,竟然,是一家人。」 一個很俗爛的說法,但動見体這次的《離家不遠》真的好好看。這裡的兩個好除了是精采的好看,也是容易好懂的好看,老實說自己對動見体的肢體劇場系列不是很有解讀能力(像上次看《戰》的第二部曲就滿苦手的...),但在這種日常的語言中加入大量肢體的動見体作品,真的就是迷人兩個字阿(一如《離家不遠》中某個各個角色藉由肢體的推拉表達出衝突的橋段)! 看完是好難以言喻的感覺,就像是自己最熟悉但最不想搬出來說給大家聽的家族故事。可以在很多角色上找到相同的自己,你可以同時是一個家族的長子、一個偶爾回家的孩子、一個扛起責任的兄長、一個學位讀很高的家庭成員、一個試圖逃避無能家長的子女。喔,為什麼要把這麼多不適合給大家說說笑笑的話題拿出來赤裸裸的攤在荒涼的沙地上呢。 對於過年這件事情,長越大就越會發現過年的「團聚」不只讓喜氣團聚,也讓家族間的矛盾衝突團聚,只是過去大人們選擇不讓小孩子知道,但當表兄弟姊妹都一個個長大了,家長之間的衝突話語也浮出來了。過年從開心領紅包的好日子逐漸變成了要不想參與衝突就要保持距離的客套日子。 有個很有感觸的劇情是關於大姊是「外人」這個故事,曾經有一段日子一直不知道為什麼要叫別人家的阿姨「姑姑」,原來我熟悉的這個家就是離家不遠中,大姊不想回去的那個「家」,整個事情其實不太了解也不太被告知,但這真的是在不遠的過去會發生的矛盾故事。 總共看了兩次,第一次時感受到的是一層層剝開的震撼家族對話,看第二次時,除了從一開始就能用全景的角度去看角色的互動,因為座位的不同而能專注看到的、聽到的角色也不同,像是在第二次我才聽到靖恆背負女友以恩爬行時兩人笑談說著的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已經分手了吧!」,聽到時心裡又震了一次,《離家不遠》真的是很徹底的去對全景的每個細部描寫阿。 演員陣容是一種「錯過這次以後也許不會再看到」的組合,這個家族的縮影好像就是台灣各世代重要演員的縮影,從剛大學畢業到中堅世代到已屆中年的演員,這13個身影幾乎不停地同時穿梭在舞台上的「家」,但卻不會讓人有「舞台好滿」、「這個角色為什麼這段要在台上」的感覺,因為「家」就是這樣,不管有沒有台詞,每一個成員的出席跟存在都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多麼成功的一個舞台上風

《Preparadise Sorry Now》--北藝大戲劇學院秋季公演

圖片
11/17(Sat) 14:30 @ 北藝大戲劇廳 剛從北藝大看完秋季公演《 Preparadise Sorry Now 》回來,腦袋久違地被強力打開又絞弄了一翻,果然快要被馴化的視點偶爾還是要來去被無禮的弄一下。 北藝大的公演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實在是很想早點回家吃飯(咳),但能夠超越學生製作、超越台灣劇場通常情況下的可能性的,也真的就是北藝大的公演。 習慣了和藹可親的劇場跟現實(這個和藹可親絕對不僅僅是在說商業化或媚俗而已),當一邊是穩固的堡壘,另一邊是可欲的烏托邦,人們要去哪邊好像都是立竿見影式地在選擇,一把對立面建立出來後,就把竿子放上去然後像撐竿跳一樣的將自己提高然後落在另一邊。但在《 Preparadise Sorry Now 》中劇作家跟法國導演本人都大肆破壞了這種選擇方法,你要去看然後再考慮甚至可以不考慮,而必須說這樣子地去觀看立場跟選擇立場的立場就是很可以認同的立場。 也不得不敬佩二十幾位大學生演員們在這樣一個開放式的場域中最多都可以一絲不掛的狀態下去演出(甚至是展示原本是自己的身體)。其實這只是這個劇本的大預設大前提,除了是最表層的視野之外什麼也不是,實在不該特別就「一絲不掛」的部份去討論(該關注的是身體本身阿),但作為一個死大學生還是忍不住要提出來講一下。 不敢說「好看」(至少很不容易看),因為形式跟片段構成都非常地超越(這個概念不太會形容,比較像是英文的 cross )了,加上一絲不掛的次數實在很驚人會分神(喂),所以沒有全部抓到,但毫無疑問的,看到這樣一齣戲真的很爽,驚人的爽。 喔還有舞台真的很喜歡阿,感覺像是個明亮乾淨的機械式刑房,中間的電動鐵捲門真的是炫炸了!

《拉提琴》--創作社

圖片
11/11(Sun) 14:30 @ 國家戲劇院

《膚色的時光》--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圖片
11/10(Sat) 19:45 @ 松山文創園區 可以說是在2009年啟迪自己買票進劇場看戲的一場好戲 重新搬演怎麼可以錯過! 看下來的感覺是:還是好看,但觀戲經驗沒有2009年在誠品看的那麼好。 是個音樂劇但音樂元素的存在感減少很多、更換的演員陣容帶來的表現力限制、看戲視線裏很強烈的觀眾席佈置、空洞感重很多的松山菸廠環境加上音響偏一側造成的音響效果不佳(讓強度很強的台詞沒那麼強了…)、人力似乎稍嫌不足的前台跟混亂的觀眾進場(因為是個自由入座的演出,但開演前五分鐘了都沒有前台人員指引觀眾分配座位,所以我猜是處理門口的遲到觀眾就人力不大夠了,但這對關鍵的開場白十分干擾)… 以上都是跟信義誠品六樓的場地比,或多或少有非戰之罪。 像是音響效果、像是木板跟鋼筋水泥給人的視覺印象差異。 但稍微算一算,這次「膚色的時光」重演的最大問題果然是「規模」兩個字吧。 劇團的行銷在網站寫道:「2009是誠品19場7000張票的挑戰,2012是16場10000票的考驗」,換算下來就是一場觀眾三百多人跟六百多人的落差,而這個落差讓這些曾經私密的對話沒那麼深刻了,就好像從閉起門的小房間搬到了大門半掩的客廳,語言就這樣朝著陽台的方向溢散... 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了,除了我最失望的音響效果差之外,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兩年前離現實社會還有一大段距離的我們,都比自己當時以為的美好得太多太多。 但這篇文章終究只是個看過2009年版本的觀眾觀後感,第一次看跟挑演員買票的人還是敬請期待這場敘述上太過漂亮的謀殺。

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謀殺克雷曼》-- 模仿狗劇團

圖片
10/27(Sat) 19:30 @ 松山文創園區 姑且不論故事裏的時空旅人們到底去了幾個時空 這齣戲的視覺影像設計跟舞台執行的技術真的強大地過分! 所有聲音都是預錄處理好的(像是電影那樣) 一切的對白都只是「對嘴」 連視角都像電影一樣不停的切換(藉由旋轉舞台、不同幕之間墊高、影像跟角色位子的調換…) 影像跟對白不停地走 演員的走位跟所有技術的執行精準一定要到毫秒為單位 還有上下分割舞台(說是「銀幕」也許更類似)的運用方法也是巧思連連 有時是同一時間不同人物的互動 有時根本是不同時空 有時是把兩個舞台結合在了一起 用了重低音效果超強的高級音響也超爽的 完全是個可以讓椅子震動的演唱會等級! (原來松山菸廠只要劇團租的下去也能有高級的音響設備阿…) 在故事的處理跟畫面還有音效都讓人想到經典的恐佈遊戲沉默之丘 (就是個用高級全罩式耳機玩沉默之丘的感覺,好爽!) 故事方面包含了穿越時空跟精神疾病的元素 不到最後一刻實在很難說(到底是真正的時空旅人還只是神經病一個?) 以下是個人的解讀: 因為故事主要穿梭在兩個時代地點,一個是十八世紀的17xx年的某教堂,一個是二十世紀後半的19xx年的某精神病院,兩個時代的人們在英文的用字跟腔調上有不同(時代的差異),所以大概是英國倫敦(吧,其實只要是歐洲的城市都可以)。 兩個時代的主要場景建築格局很像(特別是窗戶場景的影像),加上用三位同樣的女演員來演出不同時代的醫療人員(修女/護士),可以假設是存在於不同時代的同一建築,就算不是同一棟,但這兩個建築在「功能」上都是一樣用來安置受傷人們的。 主角克雷曼在兩個時空間穿梭時所受到的待遇,隱含的是歐洲大城市歷史的進程,在十八世紀,那還是個宗教主宰人們思想的時代,到了二十世紀,科學已經取代宗教變成人們的主流語言。同樣是克雷曼穿梭時空的能力所導出的時間錯置記憶,在十八世紀修女們的耳中聽起來就是一個「上帝派來的天使」,但在二十世紀的醫生跟護士都則斥之為「精神疾病」。發生在克雷曼身上的遭遇就是時空的演變跟人們思想主流的更迭(其實也可以探討宗教的科學性以及科學的宗教性)。 至於最明顯的克雷曼失憶主線(克雷曼認為自己有一段婚姻跟妻女,但精神醫生說都是他想像的)跟十八世紀的修女處子懷孕這條大支線,前者只在結局上清楚(藉由另一位

2012超親密小戲節:仁愛圓環--飛人集社

圖片
10/20(Sat) 14: 30 @ 仁愛圓環 最後一趟偶戲巡禮,座落在台北市最精華的地段之一。   黎歐菈.懷茲+丹尼斯.索伯洛夫《愛麗絲的茶會》@日月升鴻畫廊  羅斌+伍姍姍 《我有名字》@新畫廊  曾彥婷+陳佳慧《麵包以後》@Abby Rose 謝謝這些跨域合作跟跨國的表演者, 謝謝飛人集社。 圖片一樣引用自 超親密小戲節的網站 ,若有不妥敬請告知!

2012超親密小戲節:民生社區--飛人集社

圖片
10/18(Thu) 19:30 @民生社區 第一次到民生社區 在這個環境很棒的地方走路看戲很愜意! 薛美華+柯德峰 《24h營業》@ 6636 林人中《醉後的晚餐》@ 邀月酒坊 鄭淑芸+瑪戈特.菲茨西蒙斯 《偶然二部曲:費德利可.加爾西亞.羅卡》@ 日光大道 三齣戲的玩的物件跟呈現氣氛也完全不同 《24h營業》的精準 《醉後的晚餐》的戲謔 《偶然二部曲:費德利可.加爾西亞.羅卡》的強烈故事性 總的來說還是偶然二部曲的表演跟主題比較容易進入 感動跟感想也多比其他兩個肢體為主的演出多一些! (但專程來看林人中與薛美華的人也不在少數阿,觀眾還是各有喜好) 以上照片皆引用自 2012超親密小戲節網站 ,若有不妥請留言告知:)

2012超親密小戲節:永康區--飛人集社

圖片
10/14(Sun) @ 永康區 魏雋展《白》 結束後看節目簡介才知道劇中擁抱的巨大白色身影指的是父親的角色 但一開始魏雋展白色的物體中慢慢出現的部分讓我想到從母親的身體裡誕生 白色的物件讓人想到象徵母親角色的純潔嫁衣 所以我從頭到尾都以為劇中人是在跟母親的身影對話(誤會大了!) 但看起來也沒有太多的違合感 也許因為父母都是孩子們由下往上視線所看到的身影吧! -- 徘徊月光與無盡旅程劇團《黃色的O》 來自泰國很可愛的作品! 光影的顏色跟流動的場景敘事都很棒 故事最一開始那首充滿鄉村風情的背景音樂更是搶耳的好聽阿!!! -- 許向豪+黃煒翔《麻煩夫人:思い出小舘香椎子》(回憶小館) 麻煩夫人的上半身與操偶師的下半身完美的融合 偶跟人的生命與非生命部分發出來的協合感讓人莞爾的笑了! -- 太讓人喜歡了小戲節裡的所有小細節 還有兩個區域要繼續來體驗! *以上圖片皆引用自 飛人集社 2012超親密小戲節的網站( http://www.closetoyoufestival.com/ ) 如有不妥請留言告知:)

《小森林馬戲團》--飛人集社@台北藝穗節

圖片
9/15(Sat) 20:30 @ 學校咖啡館 比起近年充滿詩意的殘酷劇場是由大人角度出發的童話 飛人集社這次的作品是更為親近小朋友的 在藝穗節的名目下 使用的演出空間比小劇場多了一些自由感、距離也更近 飛人集社偶戲演出總是讓人驚喜連連 一個張平凡的桌子長出了一整片森林 在其中生活的動物生動地帶觀眾度過四季 傳達出的意象很單純但又很豐富:一個環境,一個萬物在其中協調生活的環境。 一個小小的演出規模,講出的是人類與大環境的故事 讓人想到前些日子日本歌手MISIA提倡生物多樣性所演唱的「Life in Harmony」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cvs1_FdDmg ) 但最後還是得說一下 飛人集社這種擁有深厚實力的專業劇團 跑來參加藝穗節跟許多初出茅廬的團隊放在一起評比…這樣好嗎(笑)

《狂人小鎮》--重要器官捐贈@台北藝穗節

圖片
9/8(Sat) 14:30 @ 南海藝廊 這檔藝穗節超乎預期地好看阿! 劇場不只是建築物裡的一個空間,整個南海藝廊的區域就是故事中的「約克鎮」,整齣劇碼從撕票進場的一瞬間就已經開始、延續到觀眾踏出南海藝廊的最後一刻,整個場地裡很多增加氣氛的小細節都能夠感受到對製作群這檔戲的熱情! -- 一開始是入場後就在手上被蓋上了一個「SICK」的印章 再來是前台旁邊的空地有一個人平趴在地上一動也不動 走到前台拿到節目單後被詢問「請問需要可樂還是雪碧?」 但前台人員口中的雪碧是那些黑色的、透明的才是他們說的可樂… 雖然不清楚在賣什麼藥,總之就是怪怪的阿這地方! 進到二樓的酒吧,故事開始。 約克鎮是一個接納犯罪的精神病患(如約翰是殺了母親的雙重人格者),讓他們重新學習語人相處、再社會化的偏僻小鎮,這裡的居民接納這些病患並友善的跟他們相處,唯獨這裡的一些認知跟外面似乎不一樣(牛奶是喝了會醉的飲品、啤酒是白色的那個才對),精神患者不禁懷疑到底誰是真正的瘋子,而這裡的居民也似乎都「扮演」著某種角色… 慢慢地大家在酒吧看到了小鎮的驚人真相,這個小鎮被原本城外監獄裡真正的精神病患佔領,他們藉由兩年一次的「交班」輪流擔任小鎮裡的角色,鎮長、警長、酒保、一般居民…等等,並有一套解決紛爭的規則:「決鬥」(爭執雙方互相剖開對方的肚子,拿出腸子開始拉,看誰的腸子比較長誰就是正確的…當然代價是兩個人都會死),這些規則維持著小鎮的運作。 在戲的最後很不一樣的,沒有演員出來謝幕。 一開始覺得有點奇怪,但走出南海藝廊大門的瞬間卻赫然發現一具腸子被拉出來的屍體!並不是沒有謝幕,而是直到走出「約克鎮」的區域時,這邊才是真正的落幕。 這時再看看蓋在手上的印章:「SICK」,原來大家都是被送進小鎮的瘋子阿… (p.s.圖片取自FB粉絲團,若有不妥敬請告知!)

《語‧林》--小鳥說集會@台北藝穗節

圖片
9/7(Fri) 15:30 @ 寶藏巖-青年會所 59 弄 5 號 喜歡而且享受這個無語言的演出。 演出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邊是生機、一邊是死去 這次挑選的觀看順序是由生機裡看到滅絕。 「生」的部份在戶外演出,與寶藏巖的戶外環境無縫的結合 雖然演員代表的意象很不具體,但概念很明確 男演員演出的也許是大地、起源、牧神…(更或許只是個概念) 加上兩個女演員代表的水、新的綠意…(也可能只是個概念) 一旁的大提琴從無語言的伴奏, 慢慢地變成一種近乎時序的存在,指揮著綠意誕生的步驟。 最後拉起的紗部跟顫抖的琴音彷彿一陣狂風吹過,帶領觀眾到下一個死去的場景。 「死」的部份在室內演出 道具與偶戲等裝置比較多 枯藤老樹一步步從鮮豔中拉出死亡的過程 步行而來的還有死亡,與死亡所吸引的 不管是肢體還是道具的風格都讓人想到飛人集社的演出 緩緩地訴說著給大人聽的寓言故事(或許再加上那從生說到死的概念) 但這次沒有人用嘴巴說,於是我們張大著眼睛,讀著沒有對白跟文字的過程。 -- 或許說到「雨林」只膚淺地想到了某個女子天團 或許寶藏巖的荒野中不會有特別從西方跑來的詩神佇立 或許是除了前台人員都沒人講話的演出 但是聽到了更多、更多。 (但如果不是藝穗節,要人花時間金錢精力到這麼多蚊子的地方看戲的話觀眾一定會在回饋單上寫上個兩三行抱怨…)

《特寫鏡頭》--維托夫@台北藝穗節

圖片
9/6(Thu)19:30 @ 寶藏巖山城戶外劇場 / 排練場 一齣有關電影的戲 但事實上我不大常看電影 一齣演員很多的戲 事實上其中演技頗有魅力的演員也很不少 或許是看的時候在幾乎全盤皆知的劇情上找不到什麼視線的強烈依附點吧 再加上現場的特寫鏡頭轉播 演員的表現變得很放大、每個表情都是一個觀眾眼神停留的關鍵點 坦白說有5%出戲 但95%都認真的看著投入的演員角色 切換場景時把觀眾放在外邊納涼 看著司機抽了快一根煙 裡頭到底發生什麼事情ing不是很清楚,只看到結果ed 然後這個ing是在後頭切換場景後才藉由主角回想的橋段重現 突然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 阿,好像在看電影阿! 在原本看不到的鏡頭外發生了很多事情,然後現在又用回憶的手法播了出來… 有點後知後覺,好像少發覺了很多趣味 然後最後又被小小擺了一道,還是有關電影。 好吧就是這樣了,既然整齣戲是很好看的那就只能心甘情願 唉,就說我不大常看電影了嘛

《美味型男》--耀演@台北藝穗節

圖片
9/6(Thu) 14:30 @ 台北國際藝術村2F游藝廳 近幾年的音樂劇節目本好像能常常看到這個名字 但似乎沒有哪個角色能夠是一說出來,大家就會想起來的經典角色 在地雷聲轟轟的藝穗節中選擇了一檔有口碑的劇團製作的安全牌, 卻意外地看到這位演員終於有一個代表性的角色了, 他就是他自己,梁允睿!

《假面少女的科幻故事》-- 往戶外走走@台北藝穗節

圖片
9/3(Mon) 14:30 @ 學校咖啡館 一齣全長60分鐘的戲 要說沒意思但它真的超有意思 看似熟悉但又不大一樣的科幻英雄設定 架空的未來都市跟對立組織 影像舞台道具服裝還是其他的設計也都很有心 但說好看但它真的沒有讓人看很懂 好像以前、現在還有未來有很多事情發生 然後觀眾其實不知道也很難得知 如果用影像作品形容 就像是一部60分鐘的歐美影集預告片吧… (但背後的故事可能有個一季全20集) 如果入場看戲前能有個簡單的背景設定簡介 (比方說包裝成新布蘭市的觀光簡介or假面少女的相關新聞剪報) 也許可以看得更enjoy囉! 但作為一個藝穗節的演出可以看到很大的野心跟已經不小的實踐 或許最需要得是更大的發揮空間跟資源吧呵呵

《再見女郎》--果陀劇場

圖片
8/25(Sat) 19:30 @ 國父紀念館

《帽似真愛》--沙丁龐客劇團@台北藝術節

圖片
8/24(Fri)  19:30 @ 城市舞台 第一次看沙丁龐克的作品,若以一個長期在小劇場耕耘的劇團第一次進攻大舞台的作品來說,《帽似真愛》的表現其實還滿不錯而且讓人期待下一步。 但一來《帽似真愛》是掛在這次台北藝術節重點喜劇節目的名下,二來《帽似真愛》的演員名單一字排開簡直是豪華的奢侈,心中的及格分數自然跟期待自然也高很多,然而高度的期待聽到出錯連連的音響技術以及主要角色破音連連(畢竟是個音樂劇嘛)的不妙狀況…那真的是有點不妙。 要比喻的話就像是看到食材很高級,但端上桌的料理吃起來很一般的感覺,音樂表現不佳也許是因為首演場緊張的關係,不知道後幾場的狀況會不會好一點。 果然之後還是要來去小劇場看一下沙丁龐克!

許哲珮十年紀念音樂劇《雪后》--如果兒童劇團

圖片
8/17(Fri) 19:30 @ 松山文創園區 這是一個最平凡的偉大夢想:「出道十週年,我想用我的歌做成一場音樂劇。」 瑞襄姐姐走後,許哲珮peggy是我現在所能期待的台灣最好的音樂劇女主角,但她更是一位才華多到溢出來的音樂人。由歌手本人來出演使用本人作品的音樂劇,這是使用流行歌的音樂劇最奢侈最夢幻的組合,加上兒童音樂劇最強大的導演…你說這齣劇怎麼能不好看! 《雪后》可以說是用許哲珮作品串成的音樂劇(歌跟劇情是完全結合的),也能說是有劇情的許哲珮演唱會(音響跟舞台場面毫不馬虎),不管是愛看音樂劇或喜歡聽許哲珮的歌,都可以在雪后裡看到最真誠的一段演出,劇中小女孩簡單純粹的念頭克服了雪后的寒風、戲外許哲珮對夢想的堅持成就了十年的記錄,看著看著真的忍不住被peggy感動。 最後誠心希望這齣戲能夠如同peggy謝幕時說的,繼續在各地巡迴下去!!!

小孩也可以看系列【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飛人集社

圖片
8/12(Sun) 14:30 @ 牯嶺街小劇場 還記得看完首部曲的當下,那既小又壯闊的作品風格就讓我相當期待完整四部曲。引用節目單的話:「飛人集社之前的作品是不開放給小孩看的,現在『小孩也可以看系列』主要是給大人看的,但小孩也可以進劇場。」 他並不完全是一個演給小朋友的親子偶戲,也是要演給大人們看、一個輕輕訴說人類生命歷程的小小神話。 《長大的那一天》從首部曲的世界初生神話,來到了生存在其中的「森羅萬物」的故事,小男孩小女孩的旅程所經過的旅程,彷彿就像是人類與動植物之間互動的進化史,而角色間的對話又同時是在建立角色們的自我意識。 雖然不似首部曲的格局壯闊,但更加凸顯了在這個世界中生存的萬物的存在,講了更多創作者想傳達的意識概念。可以看的很簡單,也可以看的很鉅觀,這是這個系列最迷人的地方。

《小.情歌劇/第二回》--曙光劇團

圖片
8/11(Sat) 19:30 @ 雷克亞維克實驗室 看的兩組分別是: 懸疑感有讓人起雞皮疙瘩、電梯投影很炫的B組 人們在等待果陀,而動物們在等待貝瑪的C組

《金龍》--台南人劇團@台北藝術節

圖片
8/4(Sat) 19:30 @ 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老實說《金龍》放在今年以通俗喜劇為賣點的台北藝術節中有點不合時宜,也許金龍在德國人眼中是個反應社會荒謬的寓言悲喜劇,反映的是德國社會中的移民問題,但事實上我們自己即是「亞洲人」…也就是德國人眼中的社會問題,呃,想到這層面可能就有點喜不太起來。 但完全不能否認金龍「很好看」這個事實,寓言故事說的好、演員演的好、劇本處理手法有趣。 不管是關心全球化下的移民藍圖、比較政治中的德國移民問題、弱勢族群,或是單純anti資本主義看世界的方法…不管是哪個角度的切入點,只要對這些議題有點興趣,都可以在《金龍》裡看到不管是閱讀文章報導、還是聽教授上課講授完全不同的體驗。 真正的跳脫「局外人」的角度,從德國人的眼去看他們的社會問題,會得到很多。

《枕頭人》--仁信合作社

圖片
7/20(Fri) 19:30 @ 台灣大學鹿鳴堂 好吧也許這樣的心得很膚淺又有點隨便, 但除了「太好看了!!!」還有什麼詞可以更貼切的形容這樣一部劇本精采、演員兩兩交鋒時火花四濺的難得好戲呢!

《豬探長秘密檔案Ⅱ—蘇東坡密碼》-- 如果兒童劇團

圖片
6/30(Sat) 19:30 @ 城市舞台 一直覺得如果有個地方很厲害 雖然是個以演出兒童劇為主的劇團 但不會因為「兒童劇」這個框架,就過度的淡化一齣舞台劇該有的劇情濃度 做出許多連一般成人看都會覺得很好看的「舞台劇」 豬探長的第一集就好評不斷、第二集看完也覺得真的不俗 謎題、舞台、服裝、劇情的轉場…都很不簡單 但又保持著一個最簡單的念頭要傳達給小朋友: 「會問好問題,才有好答案!」

《超炫白蛇傳》--明華園總團@新竹

圖片
6/24(Sun) 19:00  @ 新竹市 關埔重劃區(COSTCO旁) 上次看是因為聽奧,在兩廳院廣場首次演出的國際版 這次是在輪流在各縣市逢端午佳節所演出的慶端午版本 依稀感覺結尾的劇情有一點點不一樣 在兩廳院廣場演出的那次比較有濃厚的劇情成分淡淡悲劇結尾 慶端午的版本是很圓滿、皆大歡喜的結局 當然也有可能是兩次的現場氣氛不同所以弄錯 但在端午節看白娘娘真的是應景又high!

《馴夫記》--明珠女子歌劇團

圖片
5/25(Fri) 19:00 @ 政大傳院劇場 果然還是看歌仔戲爽!!!! 《馴夫記》表現出了歌仔戲充滿生命力,一邊取悅觀眾一邊說點人生道理的魅力阿! 除此之外這齣戲更表現出了「Taiwanese Opera」所獨有的包「融」力!馴夫記在劇情裡融合了各種熱鬧的元素,一齣看似傳統的家庭劇碼裡突然蹦齣一個威風凜凜的變裝皇后跟狐狸精隨從、上ㄧ段女主角還在唱哭調仔,下一段就everybody催落去念RAP大鬧舞台…看的台下連驚訝都來不及了只顧著跟著劇情笑笑鬧鬧… 而且這麼新穎的一齣劇班來自台灣最有草根味的南投草屯太酷了!!! 感謝劇團從南投遠來校園展演! (後來發現跟上禮拜看的《誰殺了少尉的貓》是同一位導演傅裕惠老師,傅老師好炫阿。) 最後附上公視表演廳所做的專題報導:

《阿伊達AIDA》--迪士尼百老匯音樂劇

圖片
5/20(Sun) 19:30 @ 國家戲劇院 看過歌劇的版本再看音樂劇的版本 就可以看到歌劇跟音樂劇在描寫劇情的方式上就很不一樣 (跟歌劇比起來音樂劇比較歡樂、公主安奈莉絲從壞人變成好人…等等) 最喜歡的是安奈莉絲這個角色的重新詮釋 她從一心想拆散阿依達與將軍的忌妒角色 反過來變成藉由自己下一任法老繼承者的地位 成全了這個故事、見證了這個故事、紀錄了這個故事並且傳遞這個故事的人 想到「傳遞故事的人」這一點就很感動! 如果要說有哪裡美中不足的話 就是昂貴的票價跟空蕩蕩的一樓吧! 與其訂高票價讓國外演出團體看到眼前沒什麼觀眾 不如降低一點獲利,讓更多人能夠看到這樣精彩的表演不是更好嗎?

《誰殺了少尉的貓?!》--臺大戲劇系2012學期製作

圖片
5/20(Sun) 14:30 @ 水源劇場

《溫羅汀之夜》--台大藝術季環境劇場 戲劇演出

5/19(Sat)21:00 @ 台大文學院正門口 看完是一種很熱切直接的感動(即使我不是生活在溫羅汀區域的動物之一),可以感受到整個台大鄰近的地方共同作為一個有機體般共享著脈動的生命形式,台大之所以能是台大完全不是因為台大是量化指標上的第一學府,是人在這個環境生活、環境留下了人的足跡,後面的人們一邊看著這些足跡然再踩過這些區域,才慢慢造就了能去談論這樣一個<溫羅汀之夜>的環境。 比大學4年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都還要覺得沒唸到台大真的是太可惜了阿!

《歌仔新調-安平追想曲》--秀琴歌劇團

圖片
5/5(Sat) 19:30 @ 國家戲劇院 秀琴歌劇團的《安平追想曲》是一連串由歌仔戲中的歌仔戲隱喻、明喻而成的嶄新歌仔戲作品,更有著一群南台灣的野台戲班在這片土地深耕多年後,終於完成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這個願望的深刻感動。 王友輝老師用「戲中戲」的手法把最經典的幾齣歌仔戲寫進了安平追想曲的主線劇情中,互為對照,從一開始的<白蛇傳>的「不同種怎麼能在一起?」、「雨傘送情」,<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配上在安平海港癡情望夫的第一代女主角、<樊梨花>配上第二代的混血女主角(外番查某)、<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門不當、戶不對,如何成姻緣?」…等等,戲臺上與戲臺下的劇情之間交流是我覺得整齣戲最迷人的地方。

《海鷗》--台南人劇團

圖片
5/4(Fri) @ 19:30 城市舞台

《女兒紅》深情版--屏風表演班「第卅四回作品」

圖片
4/1(Sun) 14:30 @ 城市舞台 《女兒紅》著實是有她的可看之處,能讓人在短短三小時內動容數次。 跟《京戲啟示錄》的大時代相互應,《女兒紅》是一條沿著女性眷屬流傳下來的脈,主角完全不是被告知這段歷史的李修國(郭子乾),而是從姥姥(劉珊珊)、母親(季芹)到大姐(杜詩梅)延續下來的這一條線,而一件幾經轉手的大紅嫁衣代表著從山東王家一絲相連到台北李家的歷史細線,當母親一心繫著要讓嫁衣回到妹妹手上而終於踏出十年未出的家門時,這一條線就被整個拉緊了,那一刻我實在太後悔自己沒看過之前演出的版本,不然一定會更清楚。 另外從《婚外信行為》的麥當勞小三、《王國密碼》的緊身女打仔到《女兒紅》最重要的角色「母親」,季芹已經是才色兼具的超一線女主角了阿阿阿阿今天展現出的功力真是太強了,從折柳枝那段開始好幾度我都要崩潰了,請受我一拜!!!! 但今晚這場的劇情段落輕重點我有點抓不太到,是需要整理之後才會清楚的,不知道是我理解功力退步還是因為有被館方人員跟外面的救護車弄出戲一兩次,有點小可惜。

2012TIFA《深海歷險記》--淚湯匙劇團

圖片
3/24(Sat) 14:30 @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魚蹦興業12'參月號--《魚蹦運動會》

圖片
3/18(Sun) 20:00 @ comedy club

《天子翻江龍》--明華園日團

圖片
3/18(Sun) 14:30 @大稻埕戲苑 趁著明華園的當家雙台柱(鄭雅升+陳勝在)難得在小舞台登場,嘗試去新開幕很久的大稻埕戲苑看戲!   到大稻埕看歌仔戲果然別有風味! 而且明華園果然是明華園阿,主要 演員們站上台去的氣場大稻埕係苑的小舞台都快容不下了(道具也真 的快要容不下…) 看承自西方系統的舞台劇之餘,別忘了看看現代的傳統戲曲!明華園 的劇本絕對不只是一翻兩瞪眼、善惡分明的忠孝節義,現代新編劇本 的劇情也很酷的,不花個一時半刻還無法跟旁人解釋呢(經典之作大概就像是曹國舅那樣!)! 之後一定會再來大稻埕看戲! 

《重新開始 We Do Rock. !!》--外表坊時驗團:張耀仁+歐陽倫

圖片
3/17(Sat) 18:00 @ 北美館中庭 北美館星光夜系列活動! (圖片取自北美館活動網頁)

《動物園的故事》--戲劇學院97級畢業製作

圖片
3/16(Fri) 19:30 @ 北藝大實驗劇場 很久很久以前果陀劇團演出過的創團作品(據說導演也是梁導的學生) 跟Rabbit Hole之於綠光一樣,很開心能補看到這樣有趣的劇本。 如果用一連串的等號跟擴充來說明「動物園的故事」是什麼樣的故 事。 動物園的故事,動物與動物的故事,動物與人的故事,人與人的故事 ,人與人之間的故事,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故事,人與人之間互動距離 的故事,描述人與人之間互動距離的故事,描述人與人之間嘗試打破 互動距離的故事,描述人與人之間嘗試並強烈地打破互動距離的故事 。 真的很有意思的劇本跟呈現! *圖片取自FB粉絲團,如有不妥敬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