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4的文章

《春鬥2014》主場--雲門2

圖片
4/19(Sat) 19:30 @ 新舞台 基本上不大看現代舞(因為真的也是看不太懂…) 但雲門2的《春鬥》現在卻已經變成年年固定會去看一下 主要是想固定感受一下舞蹈那種對劇場使用的不同想像 打破劇場黑盒子中的思考模式黑盒子 -- 今晚總共是三支舞碼。 鄭宗龍的作品對少看舞的人來說還是很能親近,這次的《杜連魁》甚至還有明顯的敘事(拿英文朗讀CD來編現代舞真的也是滿猛的…),裡頭表現出來的焦慮感依然是一流。 黃翊《浮動的房間》是這次最符合我想舞想看到的作品(燈光跟音效設計都好棒好想下跪阿嗚嗚),也還是很能感受到黃翊作品裡頭那些近代科技的、充滿電子感的元素。 最後是布拉瑞揚跟歌手桑布依合作的《椏幹》,桑布依的歌聲讓我起雞皮疙瘩,塵土飛揚的舞台跟狂亂中有秩序的舞者群舞讓我想到去年看的《春之祭》,我想整體有點祭儀的感覺也是讓我聯想到的原因之一,不過整個節奏又是滿不同的…(恕我看過的舞太少無法列舉更多例子) -- 2014是雲門2十五週年 可能就是一種新苗茁壯的感覺吧 比起前幾年的明亮感,今年整體來說比較偏暗色系 但還是很期待看到那種粉嫩綠芽新生、充滿春意盎然感的春鬥阿 春鬥2015,我們再見!

《春麗的一千零一夜》--張閔淳獨奏會

圖片
4/13(Sun) @ 北藝大戲劇系館T205教室 晚上用一個快閃的速度去北藝大看了朋友當服裝設計的《春麗的一千零一夜》,是一名演員張閔淳的獨角戲,用快打炫風的經典女角春麗為概念(同時也扮演春麗),引出演員自身對父親也面對自己的一場自我對話。 快打炫風裡的春麗為報殺父之仇(老實說我不知道春麗原來有這種沈重的設定耶我的童年阿阿阿XD),而以女子之身進入一個殺戮的世界,但卻忽略了那個可能就近在眼前與自己對立著的父親形象。 而春麗在劇中說了一段段她的一位朋友「小春」與她 的父親之間對立的故事(踩脾酒肚、頂嘴、得知外遇、拒絕溝通⋯),的確是個你我身邊的女孩,但卻也像春麗一樣不斷跟身邊的事物戰鬥著。 是阿拜這個社會的風氣之賜我們都能興味盎然地聽別人家裡的歹誌聽的津津有味,甚至還可以把這樣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他人的故事快速地代入我們認知的一個個典型分類裡頭(大男人主義、台商、深綠、或某個心理學上的父女情結等等等),然後單憑這些切片就輕易地腦補完他人的人生。 但當這一個故事是屬於某個獨特個體的生命史的時候,作為觀眾卻還忽略一場獨白後演員流下的眼淚、套用某些典型的故事來看的話,就是一個理解上的失足,失去了一場獨角戲在內在動機上真正深意。 很幸運的我坐在第一排也清楚地看到了許多充滿張力的瞬間,演員的角色說著演員的故事然後流下演員的淚水,那種時刻是獨一無二的。 至於這場演出是與父親和解嗎我也不知道也無法多說什麼, 我只能說我十分期待這位演員(以及編導)未來的演出  and it's really a nice play !

《桂春蝶落語秀》第二回台北公演--桂春蝶

圖片
4/12(Sat) 19:30 @ 文山劇場 第一次看落語,看著台上的落語家一個人迅速的切換在各個角色之中,踩著節奏跟音調講出一段段爆笑的故事,光是一個人獨撐全場的那種氣勢,就讓人感受到魅落與這項日本傳統表演藝術的魅力! 這場的段子是分別是《信封子》跟《七度狐》,前者是個偷腥戴綠帽的故事,後者是狐狸捉弄旅人的鄉野奇譚,中間還穿插了一段向台灣觀眾介紹落語藝術的工作坊,對第一次看的觀眾來說很是個貼心的安排。 另外也感受的到這次台灣的工作人員也十分用心,落語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但對於不諳日語的觀眾來說,字幕就變的很重要,要如何兼具日文的節奏、情節的安排,讓觀眾在看到字幕的同時可以同時對上桂春蝶表情及肢體動作,然後超越語言的隔閡產生爆笑的效果,這是需要相當的準備的,這次的團隊在這一點的執行上真的十分的優秀。 最後,雖然文山劇場的椅子真的很舒服,但希望下次可以挑戰一個更不像現代劇場一點的場地,相信那種氣氛會更棒!

《莎姆雷特》劇院封箱演出--屏風表演班【第廿回作品】

圖片
4/4(Fri) 19:30 @ 國家戲劇院 「大人,請您善待這班戲子伶人,不可怠慢,他們是這時代的縮影。」 2009年第一次看《莎姆雷特》就讓我對哈姆雷特中的這句台詞留下深刻的印象。到了屏風封箱熄燈的這一刻,莎翁在四百多年前寫下的這句台詞正成了屏風在我心目中的完美註腳。 四年多前才開始看舞台劇,細數看過的屏風作品,《 莎姆雷特 》、《 合法犯罪 》、《 徵婚啟事 》、《 三人行不行 I》、《 婚外信行為 》、《 王國密碼 》、《 京戲啟示錄 》、《 女兒紅 》、《 半里長城 》、《 西出陽關 》,不多不少剛好是十部作品。雖然錯過了許多,也是有幸參與了屏風四十回原創作品中的四分之一,不管是經典的、傳承的、創新的,全都是讓人留下了印象、標誌了人生某段時刻的演出。 另外也滿巧的,除了第一次適逢蘭陵三十系列活動的《莎姆雷特》之外,後來看的作品都是在城市舞台等其他演出場館看的演出。在最後的這一刻,我們再次回到了國家戲劇院、再次回到《莎姆雷特》。 -- 其實2013年的12月底就到桃園去看了原定的《莎姆雷特》最終場,算起來也是非常密集的看了兩次演出,但即使是在這麼近的週期下再看這次的國家戲劇院的封箱場也絲毫不減《莎姆雷特》的魅力,甚至因為在近期看過了完整的演出,對哈姆雷特的原著跟《莎姆雷特》中混亂的人物關係都看的更清楚、笑的更徹底。 多麼好的一個劇作,多麼好的一晚演出! -- 我覺得屏風在台灣的表演藝術界中是很難取代的一個存在,因為屏風從一開始創作的根基乃至於編導演都讓人感受到每個作品跟這塊土地上某些時空的連結,是一個用「原創編導」作品把劇團跟台灣的生命歷史非常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的劇團,而這正是屏風最難以取代的地方阿。 感謝很多很多,讓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屏風。 屏風表演班,我們期待再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