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重擊到台灣社會關懷的許多層面 華人移民、破碎家庭、個人情慾交織成的一場赤裸家族史 「家族史」是個文本形式極重的文本, 放在舞台上要嘛就是牽動全體記憶,但如果一不小心就是無聊的極致。 這次在轉化成劇場形式上處理的讓這齣戲很自成一體、很圓滿。 書中強烈的個人情慾轉化成內心的背景、 穿插的時空年代重組成更合適的劇情順序、 刪去旁枝過多的家族內仇恨、 跳脫第一人稱的視點,從各個角色來向「家」的概念集中、 父親對大女兒友人的自白換來一場現實中原本不存在的原諒。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宣傳我大概不會知道這場戲有原著(但也沒在看戲前特別去找來看就是了...)。 劇中兩大主題「無父」跟「無家」的論述是如此迷人又深刻地被放在一場場交織起來的生命歷程裡。特別是後者所指涉的「Homeless」(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特意,這個詞在劇中也特別用英文說了一遍),這在背後代表的是何等的巨大的外在包袱與無法正視內心獨白。 「如今,我成為了一個無家之人。」這句話給我的感覺是沈重的又沈痛的。 劇中的人們作為一個個反抗社會的個體, 卻又難免在意識中為自己無法成為(或選擇不成為)主流社會的群體而稍稍感傷。 劇中最感同身受的角色是身為一個局外人、但在機緣之下與這個家庭搭上關係的「小迪」。這個角色與坐在台下看戲的觀眾們一樣,作為一個「外」人,卻藉由看到這個家的故事產生了一點連結,小迪對這個家所表達出來的態度,或許就和我們看這個故事時的心情十分相似:「如果可以,我想對這個家提伸出一點援手」,而當劇中的父親向小迪做出自白、並藉由小迪的回應得到原諒時,有著類似心情的觀眾也跟著得到了一點解放。 (當然不是所有的觀眾都是同樣的心情,但從這個角度看這場戲的人似乎不多就是了。) 這場戲的演員群更是讓任何一個人去演戲份少的角色都讓人感到可惜的黃金陣容。 劇中楊麗音(小迪)與朱陸豪(爸爸)的那一場對話,整段讓我全身麻到只能無力的攤在國家戲劇院的座位上。 可惜的是作為這齣戲新聞焦點的大慶與眾多前輩演員們的舞台經驗落差明顯,不免讓人產生情緒中斷、出戲的狀態,加之是令人緊張的首演場,儘管有台詞的比例不多,還是讓人感到一些缺憾。 從關懷議題跟看完的省思來說,都很精采難忘的一場戲。
Hello 普拉吉,
回覆刪除我是輔大研究生, 想向你請教有關的演出資料做為論文參考, 如果方便, 能否請你提供你的聯繫方式到我的信箱,
感謝同學大恩大德!!
Lillian
Lillian你好:
回覆刪除幫得上忙很樂意,可是我不知道你的信箱耶哈哈哈
(另外,如果是要這齣戲的演出資料我也沒有耶!只是學生演出剛好有去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