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邊緣PLAY GAMES》--台南人劇團
隔不到兩個月再次進劇場看了這齣劇,我得到的是一次更猛烈的控訴。
其實會讓我想進劇場看台南人怎麼演出,
就是因為北藝大在暑假六校七戲劇展的版本讓我太震撼了,
讓我好想知道一個成熟的劇團會怎麼搬演這個獨特的劇本。
看完這場在皇冠小劇場的演出,
劇本的核心觀念是不變的,但導演對角色的詮釋差距還滿大,
(這符合我的期待,如果類似就不好玩了!)
如果要說出最大的差異在哪…
北藝大的版本是一股慢慢流過全身「水」,
而台南人的版本是一場「火」,一道燒遍全場,燃起憤怒的火。
北藝大的傳達是用不斷反覆的台詞,多重的暗示來傾訴的,
在劇本安排的台詞之外,加了更多次的相同台詞跟模仿角色,
觀眾在大量的隱喻之中,默默的在不同時間點了解真相。
在台南人劇團的版本,原本應該是受害者的小秀充滿了強大的「侵略性」。
互相咆嘯、弄亂現場、敲打、爆破…毫不掩飾的憤怒不斷出現,
就是要大聲說出「被家暴」的真相,從第二場就逼迫媽媽接受真相,
這對當下得知真相的觀眾來說是過癮的,甚至很爽的。
因為非常直接的打開真相,所以相對的減少了暗示,
火力集中在真相的剝解、母親完全決堤的崩潰與小秀幾乎瘋狂的控訴,
被害者的形象轉變成侵略者,母親則更加逃入黑暗去迴避。
因為小秀是不存在的,所以要如何設定這個虛幻角色的個性是自由的,
可以想見劇作家「就是要觀眾了解」社會上發生著這些事情,
但小秀究竟是軟性的「希望媽媽會了解」,還是強硬的「就是要媽媽了解」?
今天的小秀顯然是後者,但我自己覺得前者是更加合情理的,
孩子不管幾歲通常還是會喜歡母親、依賴著母親,
當母親做出錯誤的舉動,我們大多還是用暗示的希望媽媽會去了解,
而不是強迫這個給予孩子溫暖的親人直接面對,
簡單說,我覺得小秀一定還是愛媽媽的,即使她有錯。
這種心態上的揣摩,或許可以解釋兩次演出最後一幕的不同
北藝大的版本是母女手牽手走在水面上,共赴死亡。
而今天的版本是小秀離開了母親,因為導演跟演員也無法原諒母親。
沒有優劣,只有每個人喜歡接受訊息的方式差別而已。
特別談談母親這個角色,
為什麼她的心智會被設定一直停留在五歲?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母親是無法承受任何「權力」的一個人。
第二場玩不下去,與其說是媽媽不想知道真相(真相當時還在朦朧之間),
更不如說是媽媽無法承受當時扮演的「爸爸」這個角色中的父權象徵,她要逃離。
「下次妳再當把拔。」「下次要當什麼,下次再決定。」
在後面,母親也無法像小秀做出控訴、侵略的行為,
只能履行社會認定的母親義務,然後一味的逃離、再逃離。
舞台跟道具因為展演方式不同,也差很多!
(我太喜歡六戲七系以水為地、空間上下延展的設計,所以對於舞台是超級期待)
雖然今天的道具已經很抽象,但已經是相對的「真實」,
畢竟真正的辦家家酒是幾乎只有舞台,沒有真實道具的嘛XD
鍋碗瓢盆、球棒、手套、晾衣架、黑色海綿
這些真實道具的出現呈現了更多了意涵,
有的拿來敲打出憤怒、有的是血淋淋的武器與傷痕。
舞台的燈光設計太酷了,
我問卷上最喜歡的部分,不加思索馬上勾的就是劇本跟燈光!
兩位演員:黃怡琳 李劭婕
都是演出充滿張力的演員(而且聲音好好聽),我要記下來!
--
因為算是在開演前就知道全部的劇情,
所以我完全沒有看不懂的問題,也無法分辨這次的呈現有沒有讓觀眾看懂,
但反而從第一幕就看出每個殘酷的表徵,看了第二次更覺得劇本的語言很了不起。
可見劇場結合社會議題,是非常適合的!
如果有更多的作品,或許可能獨立成為一個題材種類?
(那就可以在社會系開相關選修了哈哈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