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鬼》--EX-亞洲劇團


8/17(Sat) 19:30 @ 水源劇場

不是鬼會吃人,而是吃了人會變成鬼。

雖然沒看過幾部,但一直非常喜歡EX-亞洲劇團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獨特風格跟肢體美學。《赤鬼》是日本劇作家的劇本,講述一個沿海漁村(有如島國的縮影)的村民與一個從海上落難漂來的「赤鬼」之間,同質本地人與異質外來者之間互動關係演變的國族寓言體故事。劇中作為內群體的村民們認為外來的「赤鬼」會吃人而恐懼赤鬼、排斥赤鬼;但在另一方面,處於封閉環境的漁村村民們又被赤鬼所代表的遙遠的「海的另一邊」的美好文化所吸引,而產生了許多在群體迷思下造成的矛盾心理。村民一直說赤鬼是「鬼」,但這個赤「鬼」事實上也是人,只不過是一個語言不通的異邦「人」。


村民接受的不是MULA這個「人」,他們是習慣了赤「鬼」的存在。

用形式一點的角度來看,赤鬼可以是世界各地的外籍移民/移工的縮影(如同許多新移民在台灣的處境),在地人或許會習慣這些人的存在(如同你我習慣在路上看到外國人),但心理上還是把這些移民當做非我族類的外者。
但如果用原創作者身處的日本來看,「赤鬼」或許可以解釋成是十七世紀時那些頂著紅髮、帶來奇異科學技術的洋人(也就是明鄭時期台灣說的「紅毛番」),日本人恐懼這些外來者,但又渴望他們身上與自己擁有的不同知識技術(所謂的蘭學)。但若將眼光拉近到日本近代史,藏在《赤鬼》文本背後的影子,是打開日本鎖國大門的黑船、是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是和魂洋才的認同矛盾、是文化脈絡被斬斷的萬國博覽會政治……等等,如同劇中台詞所說,「外來」的背景就可以是村民討厭赤鬼的合理原因,但村民又對赤鬼的異於己感到好奇,這種「渴望又恐懼」的心理正是一個島國在面對海外文化進入自身領域時所會產生的嚴重矛盾。

《赤鬼》光是劇本本身就已經可以是精采萬分的討論場域了。

故事的最後,反而是身為人的村民為了生存吃了赤鬼,「不是鬼會吃人,而是吃了人才會變成鬼」,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鬼」呢?

--
之前看過的《沒日沒夜》的神話基底、肢體動作跟充滿特色的背景音樂讓人印象深刻、《百年復甦》的整體設計跟舞俑身體都美得讓人驚豔,但這次《赤鬼》的文本中相對前兩齣作品來說有著十分豐富的對話,在語言的使用上是我所看過的EX-亞洲劇團的作品中處理得最現代的一個演出,對觀眾來說頗有親近感。雖然肢體上不若前述兩個作品中大量又精準地處理,但三位演員的肢體(特別是王世緯飾演的女人在家中祭鬼神的時候)還是讓人看的目不轉睛(只能說我就是想來看這個阿!)。

最後by the way提一下,原來魏雋展這麼適合演少根筋的天然呆角色嗎…(直到鳶最後一句獨白還是很驚訝XD)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人力飛行劇團

誠品聲音劇場《窗明几淨》--戲盒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