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看戲回顧與戲單。

2013年底回顧文。 根據BLOGGER的統計,今年不多不少正好看了40場演出。從開始看戲以來,數量正以年為單位持續緩慢的減少中,對目前很輕薄的荷包來說非常好的一個趨勢(笑)。 從2009接觸、2010開拓、2011成長、2012扎根,雖然各大藝術節一到還是忍不住毫無節制的看了一堆演出,2013年算是慢慢朝向去看「最值得自己去看的表演」的方向在練習。 在一些人文社會類的科系混了多年,讓我確信「懂得去觀看、有自己的觀點去做出詮釋」是活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期、社會之中,十分必要、但又需要大量的反覆練習才能確立的居家必備(?)生存技能,否則常常很難去肯定自己剛剛所表達的真的是自己的語言阿。 在因緣際會下接觸的就是去看戲,然後更進一步的去寫心得,剖開打碎重新組合一些自己的觀點、詮釋。在每天讀的看的東西以外,用已經擁有的一些觀點,去額外培養一些什麼,額外建立一些什麼,然後反饋到原本擁有的。 所以雖然看的數量變少,但今年讓我自己(個人層面)很有感觸的戲比例上變得滿多的。 年初充滿初衷感動的《 魚不會飛 》、五月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帶給我很多思考上震撼的 大陸小劇場作品 、再次演出更多心得的《 Re/turn 》、就是打從心裡看的很清楚很能懂的《 赤鬼 》、跟前幾部系列作一樣是拼貼卻很理解的《 SMAPxSMAP 》、遠離台北卻讓人想起家的《 安平小鎮 》、身在台北卻讓人難以談論的《 寄居 》、寫完心得覺得自己這幾年也有所成長的《 陽臺 》、是看舞台劇的起點卻又迎來終局的《莎母雷特》。 比起過去幾年那種觀賞博覽會、打開自己視野、要求自己去接受一些大師的挑戰,或是閱讀另一種型態的「文本」的心態,今年並不是要把看戲這個行為變成日常,而是讓看戲回歸到日常。慢慢放下參加嘉年華的心態,並且要持續在2014年實踐這件事情。 (阿…不過就變成BLOG想打心得就打一堆,沒什麼心得就直接擺爛了科科。) -- 2014年,除了看能不能進一步一個月頂多看個兩場戲,希望自己能更有能力帶沒一起去看過戲的朋友們一起進劇場阿! 其實我覺得讓更多人進劇場並不是把劇場變得商業,而是能把劇場跟人貼近的本質,發揮到觀眾與觀眾之間。但能做到這件事情的其實是觀眾,劇團提供的只是一個個可以選擇的誘因。 期許自己是有能力去解釋一場演出、而且有能力引領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