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陽關》依戀版--屏風表演班


4/6(Sat)  14:30 @ 城市舞台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今天看了屏風的《西出陽關》,說的是那些撤退到台灣的老兵記憶跟已經逐漸消失殆盡的紅包場文化。歌女們說老兵「他們只剩下錢了。」,而老兵明知紅包場這些乾女兒們的應對進退充滿了工作的意味,但為何還是要去紅包場灑錢?這原因彼此都心照不宣,但這個不宣其實跟現在社會新聞裡那些聲色場所的「不宣」,我覺得滿不同的:過去的影子充滿在老兵們的記憶裡,而紅包場的歌女形影們又與那些影子重疊,老兵們在紅包場裡踩著一再重複的老歌旋律,大概是要讓雙腳麻痺地遺忘那段踏不上的歸程吧。

當我看到終幕時站上紅包場的是鳳冠霞披的惠敏,而老齊手中的紅包變成了白包時,我想著:「阿,該走了」,但究竟是老齊回去、還是惠敏過來了呢?

看戲常常會折服在不可抗力的大時代因素下,在親人因國共內戰而分隔臺海兩地這件史實上,西出陽關處理的比《女兒紅》下手還要重,中場休息前樊光耀跟劉姍姍的那場戲真是很值得哭一下,整體下來是感觸有餘,但總覺得說故事的節奏上不大順暢。很多演員大都沒有兼顧好自己最適合的狀態、以及最跟其他演員搭配起來最好的狀態(這點在楊麗音的突出之下還滿明顯的),角色一多的時候場上的位子調度也有點亂。個人最殘念的是這次的舞台設計,真的有點不懂阿…有幾個景的色調是跟服裝還有場上的道具違合感很明顯。


◎西出陽關是屏風表演班的第六回作品(1988)

國民黨政府開放大陸探親是1987年,而西出陽關的首演是1988年(比我還老阿這齣戲),劇中充滿歷史張力的那句台詞:「探親開放了這麼久,你怎麼現在才回來?」顯然是在幾次重演下慢慢修過來的台詞。經過了幾次的重演,西出陽關已經從當下的時事,慢慢變成感人的歷史故事,到了2013年的今天甚至已經有點台灣民間故事的意味了(像是對解嚴後出生的第一批小孩來說),在將來或許真的可以像老齊一樣變成神話故事阿。

一個文本可以承載歷史又順著歷史飄流下來,西出陽關在這一點上真的跟宣傳上那句「最接近卓別林高度的作品」有契合之處(雖然這句評語真的是有OVER到…)。老兵老兵,從表坊的《寶島一村》到最近綠光的《單身溫度》,「老兵」已經是個創作題材而不是真實的生活經驗,在1988年創作出西出陽關、而又在二十多年來多次把這齣戲重新演出的國修老師跟屏風表演班,我們在這邊向你們敬禮。


(海報取自屏風表演班FB粉絲專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間條件四《一樣的月光》--綠光劇團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人力飛行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