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茶花女》--鈴木忠志╳兩廳院旗艦製作
一段沒有相關語言文化基底的人不要輕易去玩的旋律。
我上禮拜剛看完戲實在很難下手寫這篇心得…畢竟這是國際知名大導演的戲,大喇喇的直接說不好看好像就是自己修行還不夠的感覺,但我要很直觀的說,這部劇情去頭去尾又把魚鱗刮光光的《茶花女》「也許能說它不難看,但一點都稱不上好看」,就是那種填問卷時你會煩惱到底要填「沒意見」還是往下扣分,但很確定不會往上加分的那種選項。
對一個近幾年才開始看戲觀眾來說,鈴木忠志可以說是少數幾個能在台灣看到的國際大導演,偏偏在兩廳院旗艦製作的招牌之下,產出了一個對一般觀眾來說,突兀到不行的荒謬鬧劇(喔不要告訴我鈴木忠志最近突然愛上義大利鬧劇的調調),就算有看PAR的專題報導,但是在毫無劇場經驗的情況下單純看文字敘述只能抓到鈴木方法的破碎畫面,加上在舞台上又只能看到成果…感覺最深刻的點就是講話的爆發力開關always開到MAX這樣。
其實只要劇情完整,一定程度上都還可以填補市井小民看不懂大師技法的空虛感,但是偏偏劇情是縮到相當極簡的狀態,劇中不時蹦出「妳講的這位是哪位阿」的人名,若不是剛好耐心讀完過小仲馬《茶花女》的小說版,大概會看得更茫茫然。最完整的劇情其實是男主角對作者「講述」這一段有關他與茶花女故事,所以在故事的結局之外還有一層最完整的包裝,但《茶花女》的歌劇版本就有剝到小說最外面的這一層皮,直接演裡頭的愛情悲劇,因為這段故事其實與小仲馬自己的經歷息息相關,只是小說採用了「他人」跟自己講的婉轉敘述方式,所以去掉也是個完整的故事……所以我才說這部茶花女的劇情是去頭去尾鱗片也刮光光。
嗯好吧我想劇情八成也不是看鈴木忠志的重點(純粹想抱怨),但屏除一切包涵劇情的因素,這次《茶花女》最大的爆點完全在於掛著要唱歌的名目,但唱歌一點都不好聽。那些我們熟悉的旋律被強硬的玩弄了,這些纖細的歌顯然毫無辦法被這樣強硬的方法駕馭,特別是那些台語歌曲,就算是礙於發聲方法的限制,尾音至少該稍微處理一下吧…每一句都往下掉是要怎麼忍受?這已經不是不好聽的問題而是閩南語在曲調中根本就不能這樣走…不管歌詞的意思還是味道跑光光,最慘烈的還不是人物心路歷程跳tone的「愛拼才會贏」,而是普遍程度接近國歌的江蕙超級經典-「酒醉的心聲」,聽完這首酒後的心聲,我就不再用望遠鏡仔細去看齣戲了。道具、舞台、服裝設計的確是一流,舞台與人物的空間調度使用也感覺得出來很相當細緻,但即使這些技術加上後面那些大陣仗跟絕美的畫面,都救不回來我對這次看戲的感官,因為用來支撐的骨架(歌曲)實在太鬆了。
總之就是對語言還不夠了解就直接進到歌曲的面像,這一步跨的太大、拉傷了。
嗯反正至少我進劇場看過鈴木忠志導的戲了,就這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