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阿波隆尼亞》--華沙新劇團

我站在國境外,凝視著歷史在他們身上壓下的痕跡。 來自波蘭的華沙新劇團帶來劇作《阿波隆尼亞》,在國家戲劇院這個台灣的戲劇殿堂丟下了一顆炸彈,把舞台存在的方式炸的四分五裂…一如波蘭自身歷史的軌跡,大膽挑戰了國家戲劇院舞台的第四面牆。 一開始售票就覺得很奇怪,《阿波隆尼亞》千里迢迢從波蘭來台搬演,居然只演總共兩個下午場,原本以為是這種實驗性很強的歐陸劇場能吸引的主要還是劇場工作者與對劇場特別有興趣的人,後來發現這齣戲長達4.5個小時,時間安排上不大可能演晚場,看完之後更另外發現,演員用盡全身力氣(甚至有點瘋狂)的演出方式無法讓他們的身體承受一天演出兩場的負擔,是一群態度讓人肅然起敬的演員。 在劇場有點恍神經驗的觀眾就知道,在節目簡介看到「拼貼」兩個字,通常就意味著「劇情你大概會看不懂喔,但是你自己要買票來看的別怪我!」,可能在買票就有心理準備要超過一半看不懂了,結果看完就覺得《阿波隆尼亞》還好耶,我知道每一段在講啥,《阿波隆尼亞》拼貼的是不同的故事,所以至少在同一個故事敘述的時間軸上沒有重置會造成的相關問題,而且大部分都有演到一個段落,導演想要用這些故事環狀地扣上什麼主題也滿明顯(我最強的感受是有關歷史、人性、破碎三者的詮釋)。 看這種用暴力拼貼文本的戲,要嘛就是看得很爽快,要嘛看就是看不下去中場閃人,不然就是情緒起伏不大地默默看完…我在看的時候算是第三種。我知道那些希臘神話故事、我知道波蘭近代的歷史跟整個國家與納粹的共犯結構,我也先在節目單上知道了阿波隆尼亞這位女性的悲慘故事,但這些讀來的「知道」就清楚構成了「你是一個局外人」的認知,我終究站在東方世界的一個小島上,而且這裡的近代歷史顯然也並不比波蘭連貫多少(這裡可以發現東方面對自身歷史的相對溫和態度),所以我就站在國境線的外頭,靜靜凝視著演員們的控訴,炮火跟我沒有關係,我就是個觀眾,犯不著跟波蘭的人們一樣在劇場面對自身歷史的瘡口。 整場演出都存在著一台攝影機,這台攝影機不帶感情、機械式地追逐著「真相」,將角色們的臉部表情投影到後面的牆上,放大表情的效果在某些故事裡很可怕,跟血紅燈光下演奏國歌的橋段同樣讓我不寒而慄。另一點讓我有點抗拒去看的是那些「被當成人的偶」跟「被當成偶的人」,特別是最後發現演員原來有這麼多人(卻還要用偶/還被當成偶)…導演真是太恐怖(但是很酷)了! 喔然後女歌手跟樂團的...